印度片《三个傻瓜》,只是个小制作电影,却引起国内国外众多人的共鸣。这部电影以其诙谐幽默的方式把智慧和知识串连在一起,在有趣的故事情节背后也展现了现实教育的刻板、生硬、机械的教育方式弊端,抨击了现实教育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的“人才”的社会现实。
主角兰彻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激情、有同情心、有爱心、思维灵活的人才,他的学习方式完全是符合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从来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把其转化为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去记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他以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蝉联学校第一。他那种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观激励了他身边的朋友,使他们从对生活失望的阴霾中走了出来,把他们带入充满希冀的人生正途上。电影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查图尔,这就是本片中所演绎的“书呆子”角色,他就是受现代教育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的学习方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方法,只会死记硬背书上的定义,虽然也可以取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加需要的是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挑战权威、挑战整个社会的胆量和勇气,这一点兰彻做到了,并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汲取知识的精髓。
兰彻所在的印度和中国有太多的相似。很多社会矛盾更远甚中国。贫富悬殊更大(影片通过栾邱家和兰彻主人家的对比充分揭示了这一点),就业渠道更单一(全民追捧工程学,人人要做工程师),教育管理更严酷(从ICE校长管理风格和做法可以看出),对物质和外在的成功的追求压倒了内心和精神的追求(从皮娅原未婚夫的身上充分体现)。然而,人生幸福的道路不单一的从就业、物质上体现,它的方向也有千千万万,可野蛮的教育却只给人指定一个方向,把所有人都往那赶,根本不关心个人的幸福问题,所以这样的野蛮教育是叫人绝望,而非叫人幸福。
作为教育的传播者,首先我想不让这种野蛮教育的细胞在自身蔓延。工作间隙累了,被孩子烦了,停下来,想一想,在给孩子的方向上是不是可以变一变。同时,我也想启发孩子们去思考,当面对无法避免的野蛮教育时,想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要坚持的,要明白自己是人,不是奴才,也不是机器。在电影里会有“精神领袖”,但在现实中,不一定会有,而且,人生最强大的“精神领袖”,不正是自己么?现有的教育制度不会一下子被改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电影得到一些启发,以适当的方式,试着去探索我们自己的幸福方向? 其实,现实中总有问题存在,但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艰难。就像电影里兰彻所说,遇到问题时候,停下来,想一想,把手掌放在胸口轻轻地说几句“一切安好”,问题也许还在那里不能马上得到解决,但我们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 上一篇:在灰色晨曦中,寻找奔往彩虹之路[ 09-09 ]
- 下一篇: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