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童真课堂,我们的思考!

童真课堂,我们的思考!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汤春锋

“童真课堂”的十六个字的核心理念很好理解“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乐在分享”。可是,这简单的十六个字背后又蕴含着多少的信息呢?这就是我们在座每一位老师需要研究,需要解读的内容,需要在课堂中不断践行,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

先说一说“教在起点”,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对于今天所要教学的基础有哪些,能力方面又有了哪些等等。其实,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每次备课时都要考虑的,备学生嘛,不了解学生怎么备学生呢?但是,如果我们仅仅理解“童真课堂”的“教在起点”就是这些内容的话,那我们的认识就有些肤浅了。首先,“起点”!是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起点吗?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呢?是同一根起跑线吗?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每个孩子的起跑线不同,每个孩子的“起点”也不一样!那我们的“教在起点”该怎样去教呢?60个孩子可能有二三十个起点,甚至更多!难道要老师每天同样的课备出二三十个版本出来?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就是我们童真课堂要研究的“教在起点”!怎样让不同起点的孩子都能得到发展!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我们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提出了“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一观点,进行了课前调查,布置学生独立收集已学的知识中,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通过调查发现,全班有大约85%以上的学生能够基本达到要求,有25%左右的学生可以做的非常好,涉猎广泛,而且有自己的思考!有10%的学生只能完成的很勉强。起点不一,如何解决呢?我们讨论决定借助小组的力量。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达成一致意见,这样既让“起点”超前的学生帮助“起点”落后的学生赶了上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起点不一”的问题;而且也让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体现了“重在经历”!

再来谈谈“重在经历”!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重在经历”!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生的过程?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可以经历这样的过程,而且,每天一节课,每课40分钟,如何让你有充分的时间去给孩子经历这样的过程呢?孩子即使经历了知识产生发生的过程,又能有多少的孩子能体悟到其中的真谛呢?所以说,“重在经历”如何很好的把握住“经历”的度,“经历”的深度、广度?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学生的学习完全靠老师的讲解,那会是效率低下的,甚至是无效的。那老师的“助学”“导学”到底是帮助学生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三点:一是助行为,二是助方法,三是助情感。我们不提倡助理解,因为理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促进、催生。孩子的动力足了,理解自然就有了。所以,我们希望孩子的豁然开朗来自于孩子之间的互相启发,来自于他自己的顿悟。

在集体备这堂课时,叶主任提出:“把数学知识教简单了”,周主任提出:“要把握住那些核心知识,要重点研究”,严主任认为“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信心和兴趣,要给孩子展示的舞台”,江主任觉得“要注意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特别是那个‘前因’”。其实,大家说的都是“重在经历”,让学生在“经历”“复杂的知识”时感觉到了它的“简单”,理解它的“前因”,并且把握住“核心知识”,自然他就会获得信心,进而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大的展示舞台。所以,最终我们决定,课堂上让学生融入情境,首先经历情境,再经历情境中的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激发思维,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体会“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势。可以说,让整堂课成为学生“经历”的体验。

最后说说“贵在倾听”“乐在分享”!

其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倾听,何来分享?没有分享,又何必倾听?应该说,倾听不是一种行为,更多的应是一种能力;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多的是翻译、解读、思辨,辨别的辨!听的同时,翻译对方的话语,为我理解;解读对方的内容,体会深意;思辨对方的观点,引发深思。这样的能力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

倾听过后,必有思考,有了想法,自然而然会想要与大家分享,这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所以,“倾听”和“分享”重在倾听的培养,分享自然会水到渠成。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最能体现出倾听能力培养的,是在解决“正方形数”的问题时,有些同学能够听出题目中,种树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数字到图形的转化,感受数学的神奇!

最后谈一谈“小组合作”,其实,要实现“童真课堂”的理念,学生的小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一个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成长,让短短的四十分钟内,班级的每位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只有在小组内才能实现。

在一些优课评比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小组讨论合作很热闹,可谓是人声鼎沸,但这样的小组合作是伪合作,这样的数学课堂也是一种热闹的戏曲。真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安静的,因为思考需要安静!而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激发思维!

曾经海安的一位特级教师叫仲广群,现在到了南京了,他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的很到位,也确确实实做了很多的摸索和尝试,他提出了小组合作最佳人选是4人,各有分工:一是时间管理者,控制小组合作大概需要的时间;二是声音管理者,控制小组讨论时千万不要打扰其他小组;三是材料管理者;四是表扬者,发现小组中有同学方法特别好,他会提出表扬。尤其是在集体反馈的时候,他听到别人说法特别好,他也会表扬别人。

今天我在这里所做的交流,是我们五年级数学组全体同仁的一点思考,全文只有引用了蒙台梭利和我校几位名人的话语外,其他的都是原创,如果与在座各位的想法有雷同之处,那纯属巧合。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想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权当抛砖迎玉了!希望各位批评指正,多多指点!不胜感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