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续探索实现“以儿童的真性情为取向,实现多元评价”,在上周五,张菊红老师在四(8)班开设了一堂教研课,为本组的研究课题开展了一次新尝试、新探索之路。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延伸,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张菊红老师对课文的空白处,作了智慧的补充,让文字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声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张菊红老师的这课无时无刻不彰显着以儿童为主的教学理念。
1、 借助文本内容,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教师投影出示图和文,并指名读,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既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训练,又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想象,积累与说话“双管齐下”
出示下雨前场景的画面,让学生理解“大雨如注”“雷声大作”等词语,通过教师提问:“还有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呢?”让孩子在理解文中词语的同时进行同类词语积累。通过下雨前、后蔷薇花在雨中的样子进行对比,抓住 “芳香扑鼻”“刚刚”与“低垂着头”“娇嫩纤弱”等词语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对比朗读花儿在雨后中惹人怜爱的姿态。
3、 “对话”中延伸学生情感体验。
紧扣萨沙的两次反问,反复研读,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流的对话状态中,激起语言思维的火花,理解萨沙每次与家长对话的心情变化,既让让学生获得语言的训练,又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孩子朗读,让孩子实现相互间的多元评价,将朗读热推向了本次课堂的高潮。
- 上一篇:寻求最佳路径 实现主题突破——四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 09-09 ]
- 下一篇:聆听四季的脚步[ 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