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的真情为基调,优化情感体验。”是本学期四年组语文组的研究课题,在前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后,如何寻求最佳途径,实现主题研究的新突破成了本段时间本组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字里行间深情款款,感恩之意俯首皆是。让文字之意转化为学生之情,蔡莉老师从多种路径出发,实现了情感共鸣。
感悟。回想母亲生活的种种艰辛,教师在出示课文语段之后,让学生默读文字,运用圈圈画画写写的批注方式,在静思默想中形成感受和体验。随后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一方面是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解读,另一方面也是集思广益的语言表达。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体验是理所当然的,学习方法的获得更是终身受益。
朗读。有感情朗读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催化剂,一次动情的诵读也许胜过繁琐的品读解析。“……可是,我忽然看见,我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教师提问:母亲的泪水是怎样的泪水?学生畅所欲言,母亲的泪水是感动的泪水,欣慰的泪水,幸福的泪水,答案不一而足,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倾听中,入情入境。
延伸。联系生活实际,是学生体验文本情感又一途径,在本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让学生回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亲情,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通。联系课后资料,教师适时补充了诗句名言,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语言的储备,也优化了情感体验。
有方向,就有研究的目标,在本次对于实现研究主题的路径探究之后,必将催生出另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期待!
- 上一篇:同课异校区交流————赵娟老师西校区教研课[ 09-09 ]
- 下一篇:探索之上亮起的一盏明灯——四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 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