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历即成长——三年级英语主题教研活动反思之二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第三课时的内容由sound time, rhyme time, checkout time以及ticking time四个部分组成,内容比较零散。可能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平时所开设的公开课,所听的评优课多以对话或语篇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几乎涉及不到这一课时。然而,这一课时的内容恰恰却是改版后的新教材的亮点。如,sound time是音标教学的渗透,rhyme time 以韵律感十足的儿歌,让学生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之中体味英语的语言魅力,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及自我评价的要求。能否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的串联、组合,上出一堂精彩的研究课?值得一试。

   作为第三课时,不仅要教授上述的四项内容,还须承接上两个课时,复习所学单词及句型。因此,用一条鲜明的主线将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起,使得教学内容“散”而整堂课的神“不散”是备这堂课的关键。在sound time版块中出现了一个憨态可掬的手拿直尺和橡皮的Mr Robot形象,我便将此“人物”形象作为贯穿整堂课的线索。开头介绍这一人物出场,引出歌曲<<My nice ruler>>,抓住歌曲中所提文具,顺势复习所学的其他文具类单词以及相关句型,让学生再由口头对话练习转入checkout time 的书写练习,紧接着推出ticking time的前两项自我评价项目,顺理成章。在颇为密集的练习过后,学生被一个有趣的guessing game重新点燃情绪,用所学句型Is that a...?尽情提问,游戏以学生猜出的a ruler收尾,从而过渡到题为<<A ruler>>的儿歌的学习。再由寻找不见了的ruler转入到sound time。教学这个部分,我没有止步于书上所呈现的词句的读音,而是让学生在能对含有/r/的单词充分认读的基础上另外给出生词,让他们尝试拼读,体味自主学习的成功感,从而自然过渡到ticking time最后一项自评环节。整堂课以创编对话,帮助Mr Robot寻找丢失的橡皮作为拓展而收尾。

   这堂课上下来,同事们都比较赞赏教学设计,认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紧凑而有效。尤以音标教学较为新颖,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学生在拓展展示环节中的精彩表现也让人印象比较深刻。在环节前后顺序的设置上以及PPT的操作上,大家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宝贵的意见。在经历了费尽心思地备课、集体商讨、几番试教、多次修改到最后的正式上课,自己的感受最为深刻:教无定法,路在脚下。每一次的磨课经历都如同破茧成蝶般痛苦,然,经历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