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在钟表店里》有感
施琳
上周有幸观摩了一节殷晓琴主任执教的音乐欣赏课,同行的还有南通市教研室的陈美华老师及几位年轻教师。
殷主任上的是苏少版第三册上的《在钟表店里》,在整个乐曲的欣赏中,她采用图表式分析法带领学生一起赏析了乐曲。可以说这是一节有创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的音乐欣赏课。
下课后,陈老师组织我们对这节欣赏课谈谈自己的想法。刚开始,在专家面前,大家都不好意思发言,但陈老师的真诚亲切很快让我们放下了思想包袱,大家一起畅所欲言。
我提到了在每段欣赏前,是不是老师讲得多了一些,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定的环境中。陈老师对我的看法给予肯定,由此给我们讲到了填鸭式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之间的区别。欣赏前老师过多的讲解,减少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学生只在老师设定的或者说教参设定的空间来解读音乐。她认为欣赏应该先让学生完整地听,然后进行一段段聆听。在聆听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来讲讲他们的理解,然后老师选择其中比较接近原创的答案进行评价,最后再完整欣赏。
我赞同陈老师的观点,平时一二年级的欣赏只是初级的,但我总是先要求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去听,这不但是让他们对音乐有一个完整地理解,也是对他们聆听习惯的培养。当然在教学中我发现,针对不同的欣赏内容要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在欣赏歌曲《大家一起来做广播操》时,考虑到这是一首歌曲,带有歌词,所以第一遍就请学生跟我一起律动——带有舞蹈性的广播操,同学们积极参与,而且很有兴趣。接下来分析歌曲的情绪等时,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快乐”、“高兴”、“兴奋”等词语。但在欣赏《口哨与小狗》时,我则要求学生必须安静地去听,体会乐曲的情绪,并在乐曲中寻找一些特殊的声音:口哨、小狗的叫声等。
陈老师赞赏欣赏过程中运用图表式的创新方法。是的,我们往往对学生说,欣赏是用耳朵听的。用耳朵听,也就意味着欣赏的抽象性。如何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殷主任这一课用图表的方式很好的将抽象演绎成具体。图中运用了很多和钟表有关的图案,相同的乐段使用相同的图案,使这个乐曲的结构一目了然。见多识广的陈老师认为图中的小闹钟还可以更卡通一些,可以用不同颜色或者不同形状的钟表表示某一乐段,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卡通会让他们觉得更亲切。
大课间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和陈老师之间的交流让我受益非浅。与陈老师一起走近欣赏,我肯定了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方式,也学到了更多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新课标理念。
- 上一篇:学习《课程标准》 打造“三得”课堂——六年级语文教研组活动侧记[ 09-09 ]
- 下一篇:注重能力,让课堂提效[ 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