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佳片有约,新河校区五年级组观后感言

《音乐之声》影评  

周明新  

再次重温《音乐之声》,依然回味无穷,真不愧被评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电影逐渐的趋向于商业化,各种大片层出不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被观众淡忘了。但是音乐之声在我脑海中印象依旧清晰,每当听到影片中几首耳熟能详的插曲如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Do-Re-Mi、晚安,再见电影中的一幕幕情节就浮现在我眼前。电影运用了许多的空镜头呈现奥地利的山河美景,阿尔卑斯山上的皑皑白雪,安静小镇的绿树和宽阔的庭院,动听的音乐,美丽的风景,感人心扉的故事,这部电影无愧“奥地利名片”这一投称谓。音乐、自然、情感相融合使整部影片更加有爱,主人公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热爱全都体现出来了。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力作。影片还曾获得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五项大奖。故事主要讲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前期的动人故事,讲述了修女玛利亚被修女院长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上校的七个孩子,刚开始他们不欢迎玛利亚的到来总是捉弄玛利亚,经过几天的相处玛利亚成了他们的好朋友。上校非常严厉,非常冷漠最终也被玛利亚的善良、纯真所感染,所感动,结合成了家庭。不久之后美好的生活随着纳粹党占领奥地利而破灭,由于对纳粹的不满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电影从开始已经显示出可比拟的气势和魄力:镜头一开始从高空航拍的阿尔卑斯山大全景,逐步转向在山顶上载歌载舞的玛丽亚,镜头的层层深入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使人印象深刻、精神振奋,感觉大自然的宏伟壮丽与美妙的乐韵相互交融、合二为一。先声夺人的开篇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为后面的成功演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我觉得这一幕也为后来上校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同纳粹作斗争做了铺垫,更能显示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音乐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贯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不仅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住了人们的耳朵。故事背景是是战争年代,奥地利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坚强,战争的间隙还忘不了舞会、音乐会,因为音乐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力量的源泉,看来音乐在他们心中的魅力是无穷的。  

细节决定成败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细节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玛利亚刚到上校家的第一天,孩子们就在她的口袋里塞青蛙,晚饭时在她的座椅上放松球。玛利亚的做法很值得令我们学习,她的聪明、机智、大度实在令我钦佩!她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有关爱孩子的情。她把孩子当孩子看,不仅能容忍他们做的一切,而且能教育引导他们该怎么做,在这里我想把玛利亚在餐桌前对孩子们说的那段话拿来与大家共享:“我想谢谢你们每一个人把那件礼物放到我的口袋里。你们一定体谅到我来到一个家庭的不安,我多么想不被当外人看待,你们体贴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觉到那么温暖、幸福和快乐。”听了她的话,有几个孩子竟然哭了,大概是他们感到太惭愧了。因为他们做得很过分,而玛利亚却在上校面前替他们保密,说了那么一段充满希望的话,这怎能不令孩子们羞愧万分呢?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玛利亚的教育方法值得每个老师去借鉴,更值得我们每一位接受新班级、新挑战的老师学习。  

国际功夫巨星成龙曾这么说过:“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观《凤凰琴》有感  

蒋小春  

     看了这部电影,脑中多了许多的思考。教育到底有多重要?是这部电影留给我们很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影片中,一个女孩儿的父亲对张老师说:“您教女娃识的字,她能受用一辈子。过几年有娃了,还可以教给娃。”女孩儿的父亲可能没读过书,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也说不出读书的意义,他只是知道,女娃识字了,以后家里的娃们就都识字了。他只是单纯地明白,这识字和吃饭是不一样的,认识的字是不会用完的,是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恐怕这就是教育的重要性所在。这位父亲可能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只是朴素地希望自己的后代们可以多识几个字,可以代代相传。   

   影片的最后,张老师带着来之不易的转正机会,也是带着整个学校的希望和梦想,走出了这个小山沟。临行前,于校长对她说,要她记得这个大山里的小学,要她告诉外面的世界这里还有一所小学,每天早上还有一群孩子在笛声下,站在黄土地上看着国旗冉冉升起。 凤凰琴是校长老婆留下的, 张 老师带走了这架琴,也带走了那位女教师的未完成的理想,这应该也算一种传承吧。山里的孩子们为了一点点的希望,为了一个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未来,努力地学习着。他们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同龄人可以在宽敞的教室里,在灯光下,空调房里上课。想想他们真是可怜,但有时更可怜的反而是我们。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们心中原有的朴素的、真挚的理想,又被现实以及身旁诸多的诱惑改变了多少呢?  

电影《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魏程存  

 “孩子们,现在开始上课!我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这是电影《乡村女教师》留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在感动中,看完了这部影片,但是影片里的一幕幕,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留下的不仅仅是感动...    

     这部影片是前苏联影片,摄制于一九四七年,主要介绍的是女主人公瓦尔瓦拉只身来西伯利亚一个乡村当教师。开学那天,没有一个学生来上课,她面对空荡荡的教室大声讲课。意外地,门外竟有几个孩子在听,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办起来了。一年年过去了,通过瓦尔瓦拉的努力,学校越办越好,部分学生也学有所成。然而,学校和她遭到了一些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报复。经历了数次战争的考验,学校逐渐壮大,瓦尔瓦拉也沉浸于桃李满门的幸福之中。     

     女主人公的最让我感动是她对教育的热爱,还有那份切切实实的执着,在重重困难面前毫不动摇的信念:乡村的贫穷、脏乱的环境,对她丝毫没有影响;正当她满怀热情的去上课,第一节课发现竟然一个学生都没有,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她依然没有灰心,对自己“心中的学生”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第一课;当自己全心全意为教育,学校和学生终于都有所改观的时候,顽固势力重重的阻挠和报复向她涌来的时候,她的选择还是不放弃....瓦尔瓦拉只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教师,然而她却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书写了一个教育者的光辉形象,书写出了多少人心中的教育理想:教育是应该这样子——对教育充满爱,用爱去教育。    

     这个影片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依然能震撼很多人的心灵,为什么呢?变化的是时代,是物质,不变的是人们心中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每个教育者都是怀揣着一份梦想和希望踏入教育行业,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当面对琐碎事情的时候,当孩子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耐心,还有那份对教育的那份敬畏和执着?和电影中女主人公相比,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优越很多,但是女主人公对教育的执着和信念是多少教育者能比的呢?    

    教育是什么?初为人师的我现在还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由影片我知道了当我们把教育当做工作,她就仅仅会给你一份工作的回报;当我们像生命一样去对待的时候,她就会给你生命的回报。没有执着和耐心,不会有真的教育,而耐心和执着不仅仅是一份热情,是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点滴行动中做出来的!    

   

逆境下,提醒自己的拥有  

                          ——观《当幸福来敲门》有感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王佳丽  

   

美国学者史托兹把人在逆境中的行为分为三种:放弃者、停滞者和奋进者。一些人在困厄面前,选择的是放弃。更多的是与现实妥协,停滞不前。人生在世,许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更无法强求。常有些事情让我们焦头烂额,让我们的心灵哭泣。诸多困难、诸多痛苦、诸多折磨如狂风骤雨,随时会将我们行进的船桅折断。每个人都会受到命运的捉弄,可是,当我们面对困境,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看看剧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克里斯吧!他选择的不是退缩,不是自毁自灭,而是自己对现实与希望的拥有。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这是剧中克里斯对儿子,梦想当职业篮球选手的儿子所说的一句话。可在当时,克里斯父子所处的逆境,这样的美好梦想要想实现又多么的滑稽可笑。但是克里斯·加德纳一直很乐观,教育儿子逆境下不要灰心。提醒自己还有双手,最重要的是那生生不息的“信念”。可是,极度的贫穷,克里斯到最后不得不去卖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自己一步步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执着和非凡的妙语,克里斯最终脱颖而出,获得了唯一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后来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百万富翁。  

 “我生命中的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幸福……”  

这是克里斯在成为经纪人后所说的话。幸福,其实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美国小说家达克顿年轻时认为,人一旦失明就无法生存,但当他六十岁失明时,他提醒自己还有一颗跳动的心,依然可以去寻找世上的光明,一切都能从头开始。  

是的,人生蕴藏着无数的变数,生活总是欢乐与悲伤并存,顺利与挫折交错,顺心与失意重叠,重要的是拥有一直向上的心境,相信有更美好的境界存在,便可逾越那些看似很困难的障碍。  

剧中克里斯作为一个父亲,给儿子树立的榜样是高大的,我们在学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不也应该要如此吗?每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的唯一,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尤其一些容易自卑的学生,我们是否也可以像剧中克里斯一样提醒那些学生“自己的拥有”。让痛苦和眼泪在“拥有”的慰藉中化作青烟。向生命之舟注入新的动力,迸发出新的火花,要知道,严酷的现实总是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  

看完了影片,才理解影片最开始克里斯对于托儿所门口拼错的单词“Happyiness”,为什么会如此在意一个小小的拼写错误。说的是“There is an I in "happiness",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It's an I ”这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含义,逆境下,提醒自己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