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范老师和“小豆苗”们逗乐小古文
听范老师和“小豆苗”们逗乐小古文
新河校区二年级语文组
11月18日听豆芽范燕妮老师和“小豆苗”们玩转小古文,19号下午,我们二年级组的语文老师齐聚寻真楼二楼办公室,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课。
范老师的课堂轻松快乐,循循善诱,在笑声中引领孩子们勇敢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植下爱学古文,爱读古文的种子。
上课伊始,范老师便用故知引出新知,领背的小男孩儿摇头晃脑地带着全班自豪地背起《春晓》来,就像一习春风吹开了课堂。这节课,快乐、高效的氛围令我耳目一新。总结一下,惊叹于三个方面:
一、充分预设,巧选内容。
一堂适合孩子的古文课一定要有受孩子喜爱的内容。文字内容少,贴近生活和自然的小片段当然是首选。《放风筝》和《猫捕鱼》两篇小古文浅显易懂而且饱含儿童味,充满童趣,范老师的选择是十分明智的。
二、图画激趣,听说读演。
在听范老师的小古文之前,我从来都不敢想象:一年级小朋友在学习小古文的时候,听、说、读、练可以结合在一起。而范老师却做到了,很好地证实了小古文不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她还巧妙地加入了猜的环节,跟着文意,由图画做向导来猜一猜小猫与鱼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讲解小古文的环节,范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读到这里,你感觉这是一只怎样的猫?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孩子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纷纷举手发言:“这是一只贪吃的猫,你看它伏在缸上不就等着随时出击去抓鱼吗?”“这是一只愚蠢的小猫,它不但没有抓到鱼反而弄得自己全身都湿了。”“这是一只倒霉的小猫。”……孩子们能根据全文的开头结尾大致猜出文中一些小古文的意思。然后范老师出示古文后半句,果真和孩子们猜的一样,孩子们都笑了,让原本还担心他们不能理解的我大开眼界。结合一年级孩子喜欢表演的特点,范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合作表演。孩子带上头饰,演一演猫和鱼,还有全班齐表演,孩子们把小猫的馋嘴、着急、狼狈和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我惊叹。
三、巧设关卡,循序渐进。
在理解了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还要实现的一个教学目标是熟读成诵。为了由扶到放地完成这个目标,范老师设计了“连闯三关”的游戏。第一关:左图右话对照说,孩子们很容易填出来。第二关是:没图自己说。这题其实是进一步考验孩子们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和重新温习整篇文章。第三关是:照图表演说。这时大屏幕上有四幅图而没有了文字,需要孩子试着背诵全文。有了前面的铺垫,大部分孩子能顺利地背出来。范老师预知了孩子们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孩子们又怎么会觉得小古文难学难记呢?
此外,范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大方,语言充满魅力,始终“勾”着孩子的心,无论是对文本的描述、过渡、或是评价都很到位,课前准备十分充分且课堂随机应变能力强。最后的作业设计很有创意,学古文,说古文,用古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
范老师的课堂几近完美,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话,老师语速稍快,尤其在提出要求的时候,可以放慢一点,让孩子听清,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最后有一个小小的提醒,放这个字的笔顺,第三笔是横折钩,第四笔才是撇。
中国的文化就是有这么强的汇聚力,包容力,在一年级的小古文课堂上一切豁然开朗。该背的会背了,该学的方法学会了,恰学生兴趣正浓,收获渐丰。
- 上一篇:小古文《放风筝》《猫捕鱼》评课[ 11-23 ]
- 下一篇:于细微中促成长[ 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