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教《雪地里的小画家》

接到执教交流课的任务,最先想到的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四种动物脚印的形状,还讲了青蛙冬眠的现象,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知识内容都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独立备课是紧张而又煎熬的。想到网上查找优秀案例,学习课堂上的精妙之处,又怕受到束缚,丢失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迟迟没有动笔写教案,但各种想法时时冲击着大脑,又不断地被否定、肯定、再否定。姜主任说要和学校这学期提出来的训练重点结合起来。于是决定以“听”为突破口,以听词重复来导入新课,引出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让学生在听读课文中来了解课文大意,解决读题后提出的问题;在听说训练中,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练习说话;用听后评价来提高孩子的听力及评价能力。

试教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王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字词花的时间太长。这确实是我疏忽的问题,毕竟这不像我们自己教材里的文章,教了前面的,孩子们就翻看了后课的文章,大部分孩子对要教的内容都非常熟悉。年级组的同志们就一些环节提出了质疑的建议,并对细节问题一一做了指导。邵胜男提出要明确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朱爱霞觉得对文中的相关知识要进行拓展,如大雁的过冬方式;吴银霞、黄斐认为要加强读的指导和训练······思路似乎变得很清晰,但仔细想想又更模糊,再一次陷入无从下手的境地。

梳理了大家的建议,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取舍和补充。在原先训练听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来改进,基本上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抓住标点,指导朗读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首小诗,虽然只有六句话,但 “?”、“。”和“!”三个标点符号都出现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接触标点符号,对标点符号很不敏感,也很难读出相应的语气,更谈不上使用了。第一句话“下雪啦,下雪啦!”我通过下雪地动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下雪的情境,引导学生说自己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来读出高兴、兴奋、激动的语气。随着孩子的一次次朗读,小鸡、小狗逐一出现,然后所有的小动物都出现。在一次次的渲染中,孩子们是读得越来越有味。在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对“!”号有了一定的认识。

文中最后两句一问一答,“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用红色标记“为什么”和“?”,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这个问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用“为什么”来提问,并引导用疑问的语气来表达。最后通过添加疑问词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咦,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哦,他在洞里睡着啦。”这样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疑问句和陈述句的特点及朗读时的语。

二、通过图片,突破难点

理解“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是本文的重难点。在试教时也就感觉到了自己还没有完全突破这个重难点,有些学生还不知道这四种动物的脚是什么样子的,也有人不知道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具体是什么形状,这样就更谈不这前者和后者的联系了。于是在课文读词环节,就认学生认识了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在理解这句话时,又把小鸡的脚和竹叶、小鸭的脚和枫叶、小狗的脚和梅花、小马的脚和月牙一一做了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它们的相似之处,并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说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仿写训练,拓展文本

文中只出现了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四种动物在雪地里画画,其它动物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进行了仿写“小鸟画竹叶,小猫画梅花,白鹅画枫叶,小牛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让学生来辨别正误,这是一个简单的仿写,但也是对学生思维进行的训练。开始很多同学认为是错的,认为小鸟画的不是竹叶,小猫、白鹅、小牛画的也不是梅花、枫叶和月牙,追问原因时说不出来。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没有要老师来回答,在思考片刻之后,还是有不少孩子意识到,小鸡画的不是竹叶,仅仅是像竹叶,那么小鸟的脚印也是像竹叶的。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这其实是在告诉学生青蛙冬眠的习性。按常规提问是“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但我把这个问题和句式训练结合起来:_____为什么没参加?他_________。除了介绍了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还提到了“大雁为什么没参加?他飞到南方去啦。”让学生在句式训练中了解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像唐铁生老师说的要读的训练还要再精致一些,仿写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这一次的研课经历又让我成长不少。  

                                                                                                                                         撰稿: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