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

走进蒙的家,我们惊呆了。小小的车库里,摆了两张床,加上零零碎碎的家什,站在这个家里,我们几乎挪不开步子。

蒙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趴在一张小桌子上写作业。那“桌子”,其实也就是一张平常椅子的高度,只不过宽大些。因此,这个十三岁的孩子,在这个角落里,几乎缩成了一团。见我们来,蒙显得很不自在。他不像其他的孩子,会响亮地喊一声“老师好”、给老师倒水、请老师坐下。他只是低着头,低着头。

我想起他在班上的那种局促,鼻子一下子酸酸。我突然感觉,再对他提出什么要求,都是太高的。因为,父母给他所提供的生活质量,是很低的。

我再也无法要求他把字写得更端正些,因为他是缩在那样一个角落,用那种不自在的姿势写出来的。甚至,和很多同学相比,他已经写得足够好。我再也不能责怪,他没有完成搜集资料的作业,因为,他的家里没有电脑,没有课外书。我再也不会要求,他买齐所有的必读书和选读书……

我看到他的局限,也看到了我自己的局限。我以前不知道的,现在一下子明白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会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当生活是这样一种窘迫和无奈,首先必须被满足的,是生存。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心无旁骛的学习。当很低的物质条件遇到青春期日益膨胀自尊,内心必有挣扎。

想起上个周末,已经是晚上了,蒙的父亲打电话向我求助:蒙还没回家,请我发个短信,问问他在哪个同学家。当时还生气——这个孩子,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怎么这样不懂事。甚至,周一专门在晨会课上讲做客礼仪。现在,当我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也想逃离。何况,蒙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他的内向,他的不自由,皆来自于他所处的环境;而我的批判,我的无法理解,都来自于不了解。

以前,因为不了解,所以不能理解。现在,有所了解,所以要尝试去理解。无论是对蒙,还是班上的其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