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刚工作的时候,爷爷就常跟我说要想做一名好教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抽时间去家访,特别是学困生,更要去深入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当时,只是听着,却也没有作出实际行动,总是觉得现在与家长交流已经很方面了,我们可以利用电话、QQ等通讯工具,已不像爷爷那个年代非家访不可。
这次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进行家访活动,当天晚上,我们二百多名教师吃过晚饭,纷纷驾着车,带着期待和希望赶往家访目的地。场面很壮观,内心很激动!第一次家访,我和沈老师选择了两位平时学习比较让人操心的孩子,在路上,我心里念着: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向家长提出自己的建议,更重要的是看看孩子们的常态,在家里的表现等等。我始终相信,在小学阶段,很大程度上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是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访活动如自己所预期的一样,我们见到了孩子的父母,父母早已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谈自己孩子在家写作业的情况以及自己如何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两个家庭有着类似的地方,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谈到作业辅导都是说自己的那点知识教孩子已经觉得困难了,有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做题目、讨论,实在不行,就让他明天听老师讲,回来再讲给父母听,多么地用心良苦啊,听着孩子的家长在讲这些话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家长的万般无奈,却又对孩子充满了期待,那是一种望子成龙的心切,这个眼神很熟悉,曾经我的父母也是这样的。其中有一个家庭是来自外地的,他说他来南通十年了,觉得南通的教育非常好,所以尽管当时条件很艰苦,还是毅然决定把孩子带到南通来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条件。此时,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家里也仅是一些必备的简单的家具,两室一厅,还是和别人合租的。因为工作的忙碌,家长每天只能抽出时间辅导孩子作业,再没时间陪孩子聊天,谈心了,因此,自己和孩子之间常常是沉默的,自然教育也就没什么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了解到这些情况,种种矛盾,竟然一时语塞,我为那些一切为了孩子成长的父母而感动,他们在努力的奋斗,让一切都好起来,只是现实很残酷,生活压力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他们更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优秀,今后不再重复自己的道路。他们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代劳孩子的生活,可谓尽可能的无微不至,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学习、再学习,孩子的世界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真的如此,孩子的内心世界会很压抑的,一定程度或许还会有悲剧的发生。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是现在中国家庭教育所缺失的是对孩子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注,父母只是一味的关心孩子的生活所需,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不断给孩子学习上的压力,不管孩子的能力如何,孩子苦不堪言,孩子感觉内心很孤单,孩子甚至感觉不到父母的爱,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其实,我们的家长应该知道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用以实现自己梦想的代替者,孩子也有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他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孩子应有自己的生活,他不应成为父母生活的全部。对于这样的家庭情况不在少数,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所以对老师而言,我们更需加强和家长沟通的次数,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有效地帮助孩子,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沟通交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放大他们身上的优点,从而让他们有更好的适合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更有必要去多关注这些孩子们,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耐心,哪怕他比别人接受得更慢些,偶尔学习态度不端正,我们都应该去耐心地指导,纠正,排除孩子内心的自卑感和焦虑感,建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想要说的是:“访然后知问题,谈然后知方法,教然后知解困。”家访让我们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孩子,然后找方法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更好的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找对方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