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观《死亡诗社》有感

育才路三年级组   孙燕

与《放牛班的春天》相似,本片讲述的也是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的故事,同样是一个老师影响了一班孩子命运的故事。影片的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这里,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没有令人恐怖的情节,相反,这部影片很美,充满了诗情和生命的张力。

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美国的一所本“传统、荣誉、纪律、杰出”的校训的高中。在这所高中,老师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名声采用了严格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枯燥的家庭作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虽然很不情愿,但是还是照着老师的话去做,私下里他们自编了一套校训:“嘲弄、恐怖、颓废、排泄”,以表达内心的不满。在新的学期,学校来了一位新的老师——基廷老师,是教诗的,这位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理解诗,热爱诗”,要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了学校的传统教学,在他班上有一个活泼但是家教很严的男生,他非常喜欢演戏,但是他的父母一直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或者是在老师的影响下,或者是出于对演戏的热爱,或者是两者的叠加,这个男生去参加了一次话剧表演,话剧演的很成功,可是这个男孩子的父亲很生气,他觉得孩子被这个新来的老师带坏了,要孩子退学,在父母的威逼下,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悲剧本来已经发生,学校为了学校的名声,把罪名嫁祸给老师,老师最后也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岗位。离开了学校,学校又开始了正常的教学。  

  第一堂课,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走过教室,没有按传统授课而是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校史陈列室,指着墙上当年的校友照片,让孩子们仔细看,看着一个个有着辉煌成就的校友,学生们神奇地看到了自己,然后老师告诉孩子们:“亲爱的,什么叫时间,这就是时间,我们要做的是抓住今天!”他教给孩子们全新的思想,要吸取生命的精华,抓住生命的每一天。有了这样的教诲,才华横溢的尼尔才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在舞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才华。

    第二堂课,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去评判诗歌,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们心里都种下了一棵独立思考的种子,我不禁为基廷老师这样大胆而独特的方式叫好,不受书本的束缚,不受传统的约束,让孩子学会用独自思考,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告诉孩子们的吗?

    堂课,基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己……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  

从基廷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他是一个真正用灵魂来教书的先生,在他的影响下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尊重生命的灵魂诞生了。可是当看到因尼尔自杀受牵连的基廷先生无奈离开学校时,我又被以尼尔父亲及学校董事会为代表的压抑派感到愤怒,尼尔的死到底是谁的错呢?很显然,尼尔父亲是爱儿子的,为儿子的未来规划好了一切,可是在这同时,削掉了孩子身上的棱角及枝桠,孩子成了一个为现实需要的工艺品,正是这种爱将孩子送上了不归路。

回想自己,有时也能找到尼尔父亲的影子,对班上的学生总是寄予厚望,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理想中的好孩子,殊不知,孩子学习上偶尔的粗心,自习课上偶尔说下小话,又或者学习上暂时落后,可是依然笑颜可爱的孩子,不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吗?对自己的孩子,总希望她能多学点东西,艺术类、体育类、学业类的兴趣班,恨不得能让孩子长上三头六臂学个遍,现实的问题是,孩子累,学习兴趣在繁重的任务中逐渐减退,这些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孩子们不是机器,不是随意捏造的工艺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来做一个尊重生命,塑造灵魂的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