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教育》2012年第9期
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玉平 18761711698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操作”一词共出现了30次,文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内涵与作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也就不能得到发展。”(黄崇飞,王晓东.实践 探究 应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小学阶段的孩子,正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动手操作是帮助孩子们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必要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如数、摸、摆、画、剪、量、拼、折等,有助于学生激活生活经验,易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1、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其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基础上的。采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方式,虽然比较耗时,但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轻松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孩子们通过实物演示、动手实践来感知事物、获得表象后,通过操作,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教材中的一些运算定理、公式、规律等基本上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
2、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文字叙述问题
布鲁纳说过:“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王红茹.浅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生物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8))概念教学,特别是起始概念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或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或从旧知识引出新概念,详细了解概念产生的前世今生。通过动手操作,能促进概念理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深刻理解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在解答抽象的文字叙述问题中,经常遇到困难,通过直观的教学用具,把题意直接展示出来,化抽象为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
3、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学生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摆、剪、拼、制作、测量、画图等,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单纯让学生听、记、模仿,会使学生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功能得不到有效开发,因此,加强动手操作,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左、右大脑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时机与素材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动手操作,所需时间较多,学习效率低下。哪些内容可以动手操作,哪些内容需用接受式教学,不易甄别,对教师要求较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确实,操作是思维的外化活动,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盲目的操作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只有带有“结构性”的操作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因此,需要研究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最适宜的操作活动应在什么时候安排。
1、 适合的内容
对此,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已给出了一些提示,适宜动手操作的内容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知道扇形,会用圆规画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图形分类;调查数据,如上学时间,身高体重等;绘制学校平面图等等。
当然,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老师们可以按“需”安排。
2、 适宜的时机
(1)在教学的重点处进行操作。
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相当于“提领一顿,百毛皆顺”中的“领”,学好它对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以为,操作有时并不需要从头到尾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只需在知识形成或问题解决的重点处安排一个相应的活动,就有可能让学生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和灵感,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中,出现了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简单几何体,要求学生画出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如果单纯通过观察,刚接触的学生很难画出正确图形。教学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正方体模型,根据书上的视图,学生四人小组尝试搭建模型。一旦积木搭建好,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的操作活动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平时不太喜欢数学课的学生,也变得思维活跃,神情专注,在玩的同时又解决了数学问题。
(2)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操作。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存在一定困难的知识点。而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
例如,苏教版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特级教师徐斌在处理这一课的难点时,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空间想像力弱,因此,安排了形象直观的操作活动。多媒体先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徐老师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怎么办?学生说,画图。徐老师说,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自己在本子上画画看。学生尝试画图后,徐老师让一个同学上来把图示补充完整。题目中说“长增加了3米”,学生就把长方形上面的一条边向右画了几厘米,结果大家发现,长增加了,面积并没有增加。接着,这个同学把长方形下面的一条边也向右画了几厘米,大家发现,面积还是没有增加。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题目明明说了“长增加了3米”,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怎么两条长都增加了,面积却没有增加呢,答案就是,其中的一条宽也要平移到右边来。大家根据这名同学的演示,对自己尝试画的图进行了修整,从而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操作的安排,学生对画图的策略理解的更深了,而这一知识点的落实,也为后面长缩短宽不变、长增加宽也增加、长减少宽也减少等知识的学习扫除了障碍,学生的后续学习就比较容易了。
三、调控与内化
萨其曼认为,人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倾向促使他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会想办法弄清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美国学者兰·本达(Lansdewn Brenda)认为,儿童总是想通过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探索周围环境的目的。这些,都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内驱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使教学活动具有实效,必须对活动过程加以调控,使学生外化的活动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1. 调控操作过程
在动手操作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目的和要求,要确保每个学生都听清或看清目的要求。只有让学生明确了目的要求,学生的操作才有章可循,才真实有效。
当个别学生对操作目的不明时,教者要耐心、及时、细致地加以说明;当操作活动开展得有序、顺利时,教者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操作活动开展不顺时,教者可以适当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可以让一些优秀学生充当小助手,帮助孩子们开展操作活动。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一些“活跃分子”过于踊跃积极,抢着操作,对这些学生,教者要引导他们遵守规则,不抢别人的操作权。也可能有一些“沉默者”过于沉默,教者要积极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气氛,并有意识地安排这些孩子独立操作一些内容,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适当的总结能提升学生的认识,操作活动结束时,教者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结、点评,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动手操作中绽放。
2.内化操作效果
所谓操作效果,即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使其积聚的感性知识有效地抽象转化为理性知识。动手操作,不仅要把学习数学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过程,还要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形式,从而准确地抽象出理性的结论,避免思维断层。
因此,在操作活动中,我们要让孩子保持适度的安静,只有在安静的操作中,学生才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将操作所得逐步内化,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同时,还要注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工作中,我们只要善于思考,智慧引领,大胆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信任是开启心灵的法宝[ 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