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我们所经历着的童真课堂

经过三个星期的准备,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的集中了十六位老师智慧的童真课堂终于在上周五亮相了。集体备课的过程让我们每个参与备课的老师或多或少有了收获,在上完课后,对于这节课,对于童真课堂,也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备课前,我们每个组员重温了童真课堂“教在起点,贵在倾听,重在经历,乐在分享”十六字课堂教学特征,并认真学习了学校本学期新修订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在讨论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有过争论:有的组员认为,上课文第一课时吧,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有的组员说,找一篇说明文吧,说明文本身的思路清晰,小组合作便于操作……但是,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自我否定了:童真课堂并不是只适合第一课时的课堂,也不应该只有说明性的课文才能上出童真课堂的味道,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童真课堂”。既然是研究,我们就应该让研究更深入,让研究走得更远!古诗教学是我们五年级组未曾尝试的教研范畴,那就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拓展。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册《古诗两首》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为我们童真课堂的教学内容。把目标确定为四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接下来,我就依照童真课堂十六字课堂教学特征的顺序和大家分享我们备这节课和上这节课的点点滴滴。

  • 关于教在起点

我们认为,教在起点就是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态度等等。所以,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对于读懂诗句的意思,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我们组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大家都认为这首诗的意思并没有特别难懂的地方,通过小学五年的学习,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我们没有将之确定为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这个过程放在正确读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我们确定了这样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先在组内提出不理解的词句,互相解决,然后组员分别汇报诗句意思,大家共同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在集体交流汇报诗意的同时,再将组内的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共同讨论。我们期望这样的学习能够花尽量少的精力,能够更加高效地让处在各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均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因为周五上的课,上完课还没有来得及整个教研组集中,交流反思这节课。单从我们班的学习情况来看,讨论氛围还是比较热烈的,有的学习小组不能确定“黑云翻墨”“水如天”的意思,后来班级集体交流时就只要重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行了。

也因为如此,我们节省了一些教学时间,于是在做教学设计时安排了拓展环节:引领学生去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对诗人,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样,让学有余力的孩子蹦一蹦摘到了更多的果子。

  • 关于贵在倾听

    在这节课上,要不要安排专门的听力训练,一开始,大家的意见也是相左的,有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倾听是无时无刻不在的,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都需要师生认真倾听并作出回应;也有老师觉得,事实上,孩子的注意力并不是非常集中,所以安排听的训练还是有必要的。是的,倾听能力的缺失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传播带来极大的阻碍。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已成为我们语文老师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安排了听力的训练:因为这首诗的节奏比较特别,所以由老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节奏,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思考为什么用这样的节奏类型,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倾听,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听的训练应该更扎实,更有效。

  • 关于重在经历

首先,我们觉得,重在经历体现在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家共同分担学习任务,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同样是诗句意思的讨论,因为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一个学习小组就像是一个小型社交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有互助,有合作,有争论,在这个场所里,有利于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当然,我们在这一课的小组合作环节,对于每个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一样的,在其他课文学习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更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另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在表现手法上,在语言应用上有很多是值得学生借鉴的,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所以,小组合作并不意味着就放弃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课堂上,我们给孩子创设一个时间,让他们拿起笔,静思默想,圈圈画画,与文本展开对话:找出古诗中你特别欣赏的关键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事实证明,这种对话是有效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独特感受的尊重,因此,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是我们对“重在经历”的另一种理解。

  • 关于乐在分享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能切身体会到因为分工明确每个孩子都热切地参与到讨

论中去,在小组汇报时,每个孩子都是那样神采飞扬,没有丝毫的胆怯,我想,这种氛围的创设对孩子自信心的构建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我想谈谈上完课后我们对这节课不足之处的反思:

我们认为在这节课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还远远不够,对照市课改“限时讲授”15分钟的要求,相差甚远。就拿我自己的课来说吧,当学生小组合作,理解了诗意后我提问:这节课我们已经读正确了诗句,读通了诗意后,那么这节课咱们就到此结束,行吗?学生在否认了这一答案的同时也很快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还可以了解诗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是的,学生在五年的小学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此时,我是不是应该更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而不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呢?集体备课时,这样的设想我们不是没有想到,而是觉得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要求太高,担心学生的能力跟不上。说到底,平时的课堂,我们这样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训练也太少。所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距离真正的童真课堂,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