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我们认真学习了六年级组的语文课堂《观书有感》,并及时完成了听课随感,和大家分享如下:
欣赏了马静老师《观书有感》一课的教学,我大开眼界,原来阅读课还可以教。
整堂课的教学,老师真正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人,而老师退居一旁,只是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补充指点。在课堂上,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展开研究,随后选取一个小组来汇报,与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主导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给听课者一个错觉,这是一堂国语课吗?这轻松且充满质疑研讨的学习很像我们向往的国外课堂教学。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欣赏着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我一直在思索,这样出色能引导学生学习的小组是怎样培养的?这种全班质疑讨论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学习氛围又是怎样营造的?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的课堂表现是和平时的训练分不开的,我们很想马老师介绍下经验,在全校推广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 ——邬青松
10月17日上午第一节课,我有幸听了姬忠霞老师执教的《观书有感》,收获颇多。
一、姬老师的课打破常规,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初步学习古诗。先投影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2.试着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3.提出不理解的内容。),这样的预习要求非常明确,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热烈。在小组汇报环节,4名学生上台汇报学习结果,其中组长俨然像一个老师,安排组员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二、这首诗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理解泉水的清澈是因为源源活水的不断注入。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深刻领悟。所以,这节课姬老师问:“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出:“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为什么用《观书有感》作题目?”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由“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同桌通过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领悟到了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季霞
10月17日周五上午第一课听了六(3)班王俊峰老师的《观书有感》,整个课堂井然有序、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1、 课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成果交流,自主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进行自学成果汇报,台上的学生分工明确,合作意识强。而且台上的学生并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汇报,也与台下的其他同学进行互动,这样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发言,也方便教师了解班级自学的成果及问题所在,从而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这样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以学生提问与解答为线索连贯整个课堂。教师并没有自己自顾自地讲知识点,而是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以学生的回答为依据,慢慢引导学生向着自己的教学重点靠近,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知识,循序渐进,谆谆善诱。并且注重课内与课外知识的融合,让知识延伸进学生的生活。
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举手发言积极,教师教学目的性强,结构严谨,对课堂的整个把控能力强,值得我们学习。 ——冯云
2014年10月17日听朱丽丽老师在六(4)班讲了一首诗——《观书有感》。听后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1、从课堂的整体构架来看,朱老师从让学生汇报预习,提出中心问题,解决诗的浅层问题推进到老师带领学生再次梳理诗篇、突破难点,再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升华。课堂结构清晰。
2、学生汇报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示。组长的领导能力已显现出来。离开老师,学生已有一定驾驭课堂的能力。看得出来,朱老师平时的训练肯定不少。
3、整个课堂紧凑中而不失轻松自由,恍若朗读的“抑扬顿挫”,使得听者很舒服。学生学习过程也是层层递进,显得游刃有余。
听了邵胜男老师的课,我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毫无疑问,这节课上,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如小组合作,粗知诗歌大意时,学生
“为”的读音展开争辩,几名学生根据意思判断“为”读第四声,让其他学生心服口服,这种争辩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帮助学生加深了记忆。如在讨论诗歌与内容与观书有什么关系时,学生畅所欲言,除了表达出源头活水与学习、知识的关联外,甚至联想到“天光云影”“徘徊”背后所蕴含的意思。这些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充分尊重是分不开的。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
学生课堂上精彩的表现,我想,与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也是分不开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意味着忽视老师的作用,相反,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如学生为什么能各抒己见,说明方糖清如许与观书的关系?因为教师做了充分的铺垫:闭上眼睛想象活水流过方糖是怎样的景象;如果没有活水,方糖又是怎样的?然后反复诵读体会美好的情感。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在一遍遍诵读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许文明
《观书有感》是写诗人由看到的池塘美景引发的读书感想。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人以方塘作比喻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喜欢俞漪这节课的导入和结尾设计,由朱熹的诗句名言走进课堂,又由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拓展延伸走出课堂。 ——姜慧
有幸听了杜云云老师执教的《观书有感》,收获颇多: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在本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杜老师打破常规,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杜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联想画面,学生很自然地在前面理性的理解上,用自己的语言绘出了鲜活的诗的画面,并且将理性认识还推进了一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自主获得语言到独立想象画面,再到深刻把握诗意,都是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实现的,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确实得到了体现。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之间小组合作学习,氛围很浓,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好。 ——陈秀芳
听了马静老师的课后,我深受触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做到自觉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道路上走得很远。
而现在学校教育的最大困惑是能自觉学习的学生不断减少。遵循教育规律,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这样,学生一定在学习道路上走得远。也许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得不够深入,但让孩子先尝试老师再引导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答得不完美虽是缺陷,但如沙滩上的脚印,随着年龄增大智能发展以及后续学习孩子的表现会越来越棒。 ——万东慧
- 上一篇:同课异构、彰显个性[ 10-22 ]
- 下一篇:作文讲评,我们在路上(其一)——记新河校区五语教研课[ 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