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内容生动有趣,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了憧憬与探究的欲望。
5月8日下午,我组的李小琴老师在藏真楼五楼开课室执教了《海底世界》的教研课。纵观李老师的整堂课,我们感受到这是一堂扎实、自主的语文课。在课堂上,李老师善于抓住课文空白点,让学生的言语实践有了充分的运用空间。如:书中介绍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各种各样,运用了拟声词,让我们有了清晰的认识。李老师抓住了书中的省略号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她说:“让我们看看书上用的省略号,动动你们的小脑筋,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再想一想,我们还可能听到什么声音呢?”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李老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然后邀请了两个小组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展示。再如:李老师让学生介绍海底6种动物的活动特点的方式也独具匠心,让小组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小组中的成员,有的用猜谜的方式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有的用自我介绍的方式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在表演的过程中,师生、生生、生与文本不断互动、碰撞。在介绍的同时,有的学生现场采访,了解了动物的特点;有的学生发出感慨,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当评委,点评了表演的优点与不足……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生思维自由碰撞,学习成了学生的享受。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的内容,是走进教材的一种真切的表现;用自己的语言拓展教材,更让他们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由于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学生还兴致盎然地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的方式介绍海底的其他动物,活学活用了书中的说明方法。这在李老师结合课文的空白点,挖掘文本的背后内容的设计环节中,有体现。她说:“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你还知道哪些,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的介绍,让大家对神奇的海底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李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商榷的沟通能力能,如“我有一个疑问想提出来”、“我愿意解释他心中的困惑”、“我想给他补充一点”、“我建议他这样读,因为……”、“我给他纠正一处错误”、“谢谢你的提醒”、“谢谢,但我不赞成你的观点”等,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言语实践得到了很大的空间,言语能力有了悄然地提高。
当然,这堂课中也有美中不足。如一名学生知识面广、口头表达能力强、乐意展示自己,李老师就不自觉地请他回答了多个问题,其他的学生就因此失去了展示的机会。如果考虑到回答问题的面再广些,会更好。另外,我对课堂中的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当一名学生介绍,“我是海底的一种鱼,游泳速度极快,可达每小时几十千米,你们猜我是谁”时,大部分学生通过看书,都说是“梭子鱼”,但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给他补充一点,他应该介绍了这种鱼样子。它长得像梭子一般,这样就是梭子鱼了。其实,海底的其他鱼,如剑鱼、旗鱼也能游得那么快。”我非常欣赏孩子有如此缜密的思维。但李老师当时的表现有的吃惊,不置可否。所以,我想:老师也必须多多深入钻研,增强自己的底蕴,才能更深入地与学生探讨、学习。
- 上一篇:激发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04-30 ]
- 下一篇:趣味美术 趣味课堂[ 0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