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次诗意的离别

一次诗意的离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郭烨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知道要想上好这堂课对老师的语言素养要求比较高,需要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来渲染离别之情。而我远远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我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硬着头皮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自己的教研课内容。在这堂课中我抓住“依依惜别”这条感情主线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扣文眼,轻轻走进惜别之境

课的伊始,我让学生找出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然后通过“藏”、两个动作“一会儿”进一步体会两人隐藏在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由品读,通过“找、划、思”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我通过情绪的渲染,让学生融入到离别的情绪中来,把自己当成李白、孟浩然和好友告别。在充分地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男女生合作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验情感。

三、巧对白,真切体验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文中与之相对应的是第四自然段。在读这个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划出令我们怦然心动的词语,结合黑板上的景色图来体会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由于离别的情景与孩子们的生活有一定差距,而且人物的感情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同桌讨论李白此时会想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产生共鸣。

四、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景

“文包诗”,还是要回到诗上,我让学生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再通过吟诵体会诗歌中所蕴藏的情感,这降低了学习诗歌的难度。趁热打铁,我让学生说说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在这样的氛围下,不用指导,学生自然就吟诵出了诗歌的味道,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这堂课上完以后,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缺少学法的指导,没有及时做好总结;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时候评价得不是很贴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关注度还不够,缺少鼓励;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所欠缺,缺乏美感。这堂课的教学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但这一定是个美好的开始,我一定会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