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本的课堂
打造生本的课堂
——《怀素写字》教后反思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 丁彩娟
《怀素写字》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刻苦练字的故事。本文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课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第二自然段,学习理解文中的字词,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激发学生喜爱写字、力争写好字的情感。
一、 方法迁移,文本与生活对接。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怀素是如何认真写字的。“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样,怀素的字进步很快。”在教学这个自然段的时候,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以后,让学生依据课文表达说说怀素写字分为几个步骤,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练说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反复内化,也是怀素写字方法的逐步习得。在互相练说以后,课文的背诵就顺理成章了。
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课文具体写了怀素的写字方法,那么又是怎样表达的呢?通过提示,不难发现,是通过“先……再……”这一组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的连接起来的。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一组句子:1早晨起床以后,我总是先( ),再( )。2.早晨到了教室,我总是先( ),再( )。3晚上放学回家,我总是先( ),再( )。让学生利用生活情境,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文本与生活的第一次对接。
怀素写字的方法步骤分明,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的。在学完了课文以后,教师适时地出示了本课的3个生字,利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生字的学习。至此,学生实现了文本与生活的第二次对接。
二、 品读感悟,文字与情感相融。
怀素成功的秘诀除了认真有方法外,与他的坚持不放弃是密切相关的。课文中“传说当时纸贵,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教师抓住一个“穿”字,让学生说说“穿”字可以换成其他的什么词,学生在无法表达时,用描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继而理解了“穿”字背后的意蕴,一支小小的软软的毛笔,把厚厚的木板写破了,可见怀素写字的坚持。在学生集思广益的表达中,一个“竟”字成了情感的焦点,表达了旁观者对于怀素这种执着的惊奇与钦佩。文字就这样,变成了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遵循这一要求,本课的设计紧扣“感知怀素的人物形象”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引领学生掌握写字的方法,体会怀素认真刻苦和好学上进的精神,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受到精神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