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寻真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组 顾圆圆
人们常说,美的力量是永恒的。《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人们由衷地喜欢它,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它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感动,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在知道自己要被听课,作为新教师的我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神话故事应该怎么教?于是,在苦思冥想了很久之后,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 静心素读,书中寻真
最近一直在阅读《小学语文教师》,了解到了一个新词汇——素读。何为素读?“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我们的语文课难道不可以吗?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选择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既然这篇课文是神话故事,那么肯定有些地方能让你觉得很神奇,能一下子吸引你的眼球。于是,孩子们在通读课文之后,找出了好些句子一起来欣赏。我顺势指导孩子运用小标题的方式将这些句子归成了三类,恰恰是这些神奇的地方,串联起了文章清晰的脉络,即:后羿射日——逢蒙抢药——嫦娥奔月。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孩子熟悉课文脉络,也锻炼了孩子归纳总结的本领。在这段教学中,运用素读,能让孩子静下心来找句子,寻灵感;运用素读,能让孩子细心体会语言的精准、文本的美。
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堂追求高效,强调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体,于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顾名思义是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注重课堂生成,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重对话为主要形态的课堂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探究欲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期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与能力、习惯的形成。
在课堂上,我充分将孩子放在主体位置。备课时,我积极思考:孩子在这篇课文中最感兴趣什么?于是,我在指导孩子分析逢蒙的人物形象时,从课文中笼统的定义出发,结合古人常说的“察其行,观其言”,能否找出逢蒙的“行”来体会逢蒙的奸诈贪婪,并让孩子将圈画的词语相继写到黑板上。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孩子体会人物的形象,也利于第一课时对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查。从“行”思“言”,顺势引导,让孩子自由演说,而教师在整个环节的学习中充当着一位点播者,鼓励孩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麦穗,然后大胆地发言,让孩子徜徉于自我发现、自我领悟的满足中,从而使他们走进文本,亲近人物。
诚然,再多的理论堆砌,也抵不过一次真正的演练。作为一名新教师,这是一次学习,在学习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比如说:自己的教学环节衔接得不够自然,板书设计有点多且不够美观……这些都是我需要向前辈们学习改进的地方。我也相信,随着更多一些的历练,我的课一定会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