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体味童趣 启迪真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能够代表本教研组参加此次“童真课堂——我们这样教”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

此次,我选择的是《蚂蚁和蝈蝈》这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同时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

一、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让孩子与动物王国的两位朋友见面,打招呼,做朋友,孩子感到特别的有意思,课堂气氛也调动了起来。第二步:蚂蚁和蝈蝈两个小动物带来的故事也引出了本课的题目,让孩子动手跟我一起写题目,动手的同时帮助孩子更好的记住题目与字的笔顺。第二步:配合图片,我来讲故事。让孩子发挥想象去感受。,激发自己去阅读的兴趣。

二、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相机理解“背”、“拉”,再请学生观察几组蚂蚁搬粮食的图片,拓展蚂蚁除了“背”与“拉”还可以怎么搬粮食,训练说话。再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在学生反复练读的基础上,我带着孩子一起演演小蚂蚁搬粮食,带上口号,情境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了破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想象对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教材的情境更识于学生发展想象。《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师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动作,启发想象。学生根据课文已有的线索,将片断和隐含的东西连接在一个场面中,从场面出发来创造组合出新的视野。有的说:蝈蝈会边打哈欠边对蚂蚁说:你们,大热天还搬粮食,不知道休息,真是傻瓜。有的说:蝈蝈会指着蚂蚁笑:真是一群傻瓜,搬粮食多累,瞧,我们在大树下乘凉、唱歌,多快乐啊!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的课堂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整堂课我的语调都处于激昂的状态,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课堂虽然体现了小组合作的精神,但合作时间过短,小组各成员分工不明确,没有发挥合作的作用;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磨练,让自己的课堂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