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佳片有约”,新河校区一年级组观后感言

停下来,想一想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顾亚兰

印度片《三个傻瓜》,只是个小制作电影,却引起国内国外众多人的共鸣。这部电影以其诙谐幽默的方式把智慧和知识串连在一起,在有趣的故事情节背后也展现了现实教育的刻板、生硬、机械的教育方式弊端,抨击了现实教育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的“人才”的社会现实。

主角兰彻是一位有勇有谋、有激情、有同情心、有爱心、思维灵活的人才,他的学习方式完全是符合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的,从来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把其转化为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去记忆,并且能够灵活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他以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蝉联学校第一。他那种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激情的生活观激励了他身边的朋友,使他们从对生活失望的阴霾中走了出来,把他们带入充满希冀的人生正途上。电影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查图尔,这就是本片中所演绎的“书呆子”角色,他就是受现代教育影响的代表人物,他的学习方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方法,只会死记硬背书上的定义,虽然也可以取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更加需要的是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需要挑战权威、挑战整个社会的胆量和勇气,这一点兰彻做到了,并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汲取知识的精髓。

兰彻所在的印度和中国有太多的相似。很多社会矛盾更远甚中国。贫富悬殊更大(影片通过栾邱家和兰彻主人家的对比充分揭示了这一点),就业渠道更单一(全民追捧工程学,人人要做工程师),教育管理更严酷(从ICE校长管理风格和做法可以看出),对物质和外在的成功的追求压倒了内心和精神的追求(从皮娅原未婚夫的身上充分体现)。然而,人生幸福的道路不单一的从就业、物质上体现,它的方向也有千千万万,可野蛮的教育却只给人指定一个方向,把所有人都往那赶,根本不关心个人的幸福问题,所以这样的野蛮教育是叫人绝望,而非叫人幸福。

作为教育的传播者,首先我想不让这种野蛮教育的细胞在自身蔓延。工作间隙累了,被孩子烦了,停下来,想一想,在给孩子的方向上是不是可以变一变。同时,我也想启发孩子们去思考,当面对无法避免的野蛮教育时,想清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要坚持的,要明白自己是人,不是奴才,也不是机器。在电影里会有“精神领袖”,但在现实中,不一定会有,而且,人生最强大的“精神领袖”,不正是自己么?现有的教育制度不会一下子被改变,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电影得到一些启发,以适当的方式,试着去探索我们自己的幸福方向? 其实,现实中总有问题存在,但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艰难。就像电影里兰彻所说,遇到问题时候,停下来,想一想,把手掌放在胸口轻轻地说几句“一切安好”,问题也许还在那里不能马上得到解决,但我们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同事推荐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我一开始以为是很搞笑的喜剧,虽然事实如此,但这部影片中包含了很多人生关键的哲理,他成功的把喜剧与教育片有机结合在一起,非常成功,就像剧中的主角突破常规,创新的学习与做人方式一样。

剧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函的:“盐水具有极强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而我们的教育又将走向哪里?中国的应试教育成了孩子论资排辈的依据。而很多家长也认为学习成绩好才是第一位的,学习成绩决定了孩子的出路。显然这是不全面的。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要擅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他们应用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让我们的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吧!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施靖

这部片子在上学之时就已看过,当时也写过影片观后感。近来再度回味,身份却已然从一名受教育者变成了教育者。身份的转变带动了观看视角的转变、思考角度的转换,因此又有了一番新解。

影片可以说借用了喜剧的形式抨击了印度填鸭式的教育体制。影片的主人公兰彻、法涵和来俱都是印度皇家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这所著名的工程院校。他们的身上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此情此景,与高考何其相似。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兰彻被校长“病毒”拖上讲台上课的一幕:兰彻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写下“法涵化”和“来俱化”,然后让学生在30秒内定义这两个词。下面的人很努力地找,但30秒过后,没有一个人找到。兰彻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时你们有好奇吗?你们陷入了疯狂的比赛中,这样的第一有什么意义,这样增长的不是知识,是压力,而这儿是大学不是压力锅。”“这只是我两个朋友的名字,我不是在教工程学,是在教怎么教书”。这一段我常常回味,每次想来都似醍醐灌顶。

教书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各种理论研究都告诉我们要教的不仅仅是“书”,更是“书”之外。虽然我们也在尝试与摸索,但最后的最后,我们依然在分数面前纷纷举手投降,向高考“朝拜”。在这样的追求之下,我们得到的往往是学生疲于应战的不良状态。他们没有时间好奇,没有时间发现,有的只能是卷面上一个清晰而醒目的分数。他们的喜与忧伴随着分数的高低,他们的生活受分数的左右。渐渐地,追求分数变成了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这已然是教育的悲哀!这样的悲哀是整个大社会共同造就的,是植根于“人民”的。要改革,便要连根拔起!

“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还孩子一个希望未来!”是我的执着信念与追求。

 

 

《死亡诗社》观后感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包茜琳

最近,看了一部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

本来我不怎么看好这部电影,完全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的。但是随着影片的开始,剧中的情景故事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以至于第二天自己又重头到尾仔细地把这部电影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太多的震撼。

这部电影记录了一群学生与各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做斗争,这是自由与禁锢的对决,是传统与解放的对决。

影片的主人公基丁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的老师,他的到来无疑给学生们带来了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模式。纵使他的教育理念或是教育方式与这所学校的传统格格不入,但他所提倡的“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把握美好时光,让生命与众不同!)”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就想影片中记录的那样,如果没有他的到来,外表英俊、热情开朗、品学兼优却又热爱表演的尼尔就不会鼓起勇气走上舞台;没有他的到来,天生胆小、内心害羞,不爱“招惹是非”的好学生托德也绝不敢最后站在桌子上第一个为基丁送行。基老师教育的宗旨,就是让我们在生命结束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能够坦然地说道:我已经活过,真正的活过,为自己而活过。

现实总是残酷的,所以人们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总是会选择沉默,但沉默的代价可能是,至死之时你仍在困惑: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到底是为了谁而活?就像一句话中形容的一样:真正突围而出的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在经历青春的悲愤和不安后酣然迟钝。

相信这部影片对我们这些刚走上教育岗位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最后以一句台词结束这篇文章。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纪钰娟

该片以两个好朋友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兄弟“兰彻”为线索展开回忆.....

 

  事情地点发生在印度一所传统的学校里,这所学校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的好坏,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主人公兰彻是个有思想,不随波逐流的人,他用他的智慧,幽默,善良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智慧打破了墨守陈规的学院传统观念,最后征服印度的科学界,是个求之不得的人才。影片中的教授是个固执,高傲的老古板,他认为只有好的成绩才是好学生,才能找到好的工作,他把成绩好差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他几次“栽”在兰彻手上,每次都想开除了他,可是最后他还是被兰彻改变,感动了,并把他老师给他的象征卓越的太空笔传给了兰彻。

  最后兰彻自己创办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学校,这里没有所谓的师道尊严,没有一尘不变的制度规章,这里的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我想这将会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一个“乌托邦”。

 

信任是开启心灵的法宝

——观《心灵捕手》有感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王玉玲

威尔仅有20岁,他从未上过大学,只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清洁工,可却使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注意到了他,而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教授在黑板栏上写下一道他觉得十分困难的题目,希望他那些杰出的学生能解开答案,可是却无人能解。威尔却在下课打扫时,发现了这道数学题并轻易地解开了这个难题。但这位天才也有他不能对付的事情。在一次酒吧滋事斗殴之后,威尔将被法庭宣判送进青少年看护所,数学教授帮助了他,教授希望威尔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用尽方法希望他能打开心结,但是许多被教授请来为威尔做心理咨询的心理学家,却都被这个有着惊人的高智商的小子洞悉心理而反遭羞辱,于是纷纷宣告威尔已“无药可救”。数学教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学同学及好友西恩•麦克奎尔,来开导这个异常聪明而又前途迷茫的年轻人,在西恩敏锐的洞察,真诚的关心下,威尔开始慢慢的“解冻”,似乎西恩是他的春天,给他的生命带来了生机。在最后一次的辅导中,用同一句话“这不是你的错”,反复追问威尔,威尔在西恩的逼问下,由无所谓到认真对待,到恼怒,到痛哭流涕,到与西恩紧紧拥抱。威尔在经历一系列的心理感受后,终于充分理解到自己的过去经历不是自己的错,没有必要一直背负着这个包袱而不肯真实面对生活,一直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直用糟蹋自己的才华与别人的真挚感情来逃避人生,他认清楚了自己,找到了追求的目标。

人生无常,宇宙之辽阔,世间之无奇不有,人的内心更是奥妙无穷。在现今的社会中,强大的压力,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总会让我们心中郁郁而疾。这部电影里最让人感动的是心理学家西恩,他以信任和真诚打开了威尔的心房,他就像一个机敏而富有智慧的猎手一样,在桀骜不逊的威尔面前,通过自己的真诚和娴熟的心理咨询技术捕捉到了威尔的心灵,找到了威尔的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这个富有才华的年青人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使他把所遭遇的困境和痛苦抛诸脑后,重新打开心胸拥抱生命。

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在《致未来的教师》中,谈到一个观点: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中,如何使学生能主动的学习,勇敢的面对困难恐怕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如果认为我们的学生都是能够顽强的克服困难的英雄,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有些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表现差,自尊心一般也比较脆弱,自信心、自制力也不强,长期以来形成了懒散、松懈、意志薄弱、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缺陷。可是每一位学生都是有他自己的特点,有他与众不同的长处,有他会另你惊喜的一面。不要对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恨铁不成钢”,教师应该坚信,这些铁是能变成钢的。对待他们,教师要尽一切可能调动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从各个方面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搞好学习的信心,增强他们搞好学习的勇气,在出现反复时,对他们热情关怀,多加鼓励,具体帮助,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他们的转变创造有利的条件。

现代教育素养,要求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要懂得各种研究学生的方法。作为一个老师,多掌握一样本领,就多了一条跟学生交朋友的途径。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关键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本身。因为学生信任我们,他们从我们身上看到是什么样的人。那我们,教师,就要爱护学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