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从“周期规律”到“规律”再到“课堂”

从“周期规律”到“规律”再到“课堂”

——由四年级数学童真课堂想到的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汤春锋

 

以课论课

《周期规律》是一节四年级上册的活动课,这一内容原来的教材是安排在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也做了修改。原来“盆花”的规律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现教材改为了3盆一组的规律,其目的是和间隔排列的规律区分开来。其实,个人认为,间隔排列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周期规律,这样的割裂似乎不是太好的。由简单的间隔排列的规律入手,建立与旧知识的联系,一步一步探讨周期规律的特征,让孩子渐渐理解规律的内涵,似乎更能水到渠成。数学教学,不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又一个的联系吗?!

本节课探讨的是“周期规律”,那什么才是“周期规律”呢?进一步再想想,什么是“规律”呢?我们接触的“规律”都是“周期规律”吗?显然不是!

周期规律,其实就是一定数量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一定顺序,不断重复出现而产生。从中找出三个关键词:数量、顺序、重复。这三个词中,“重复”是不变的,要产生规律,必然会重复;对于数量、顺序,在周期规律中是固定了的,也就是一定数量、一定顺序的事物的重复。再细细想一想,如果数量在变化、顺序也变化,还能够形成规律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就不是周期规律了。以上是我们对这节课本身的一点思考。接着说说两位老师的教学。

纵观四年级组钱媛和朱胜健两位年轻老师的课堂教学,用叶主任的话来说:在操作中领悟规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很具有好老师的潜质!我们的建议是:在课堂中应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不要仅仅局限于“除法”,虽然那是最简单的。数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由课想开去

思考一:课堂留下了什么?

我们的老师走进课堂,想要给孩子留下什么呢?知识还是能力?还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存在感、荣誉感?等等等等。但,我们的课堂无法承载如此之多的内容。所以,在我们的能力之内,我们该给孩子留下什么呢?

孩子,你慢慢来!——留给孩子空间和时间。

你的地盘你做主!——留给孩子尊严和热情。

啊?哦!原来如此!——留给孩子问号和探索。

思考二:童真课堂留下了什么?

童真课堂的核心理念: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乐在分享。大家耳熟能详,围绕着理念我们要把握重点,突出主次。因此,我们组认为,应重点培养孩子这些方面。

叫醒你的耳朵——留给孩子倾听的能力。

擦亮你的眼睛——留给孩子发现的本领。

说出你的想法——留给孩子交流的快乐。

思考三:数学童真课堂留下了什么?

数学童真课堂必然有别于语文童真课堂,如何在课堂中凸显出数学味道,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所追求的。

我的想法是!——留给孩子思考的能力

回过头看看!——留给孩子反思的能力

这是为什么?——留给孩子提问的能力

对于数学童真课堂到底给孩子留下什么,相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六年级数学组也一直在摸索着、尝试着,接下来我们六年级的童真课堂的展示,是我们一次大胆的尝试,可能会有不少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争论,但有争论就有思考,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争论过后,思考过后,就更接近我们想要的答案了!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今天,我们要对自己说:未经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改变的。所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今天!这一刻,你思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