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读《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所作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收获颇多。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钟启泉教授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年出版。本书是以“学习”为主题的专著,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学习理论的探究”、“作为实践的学习”、“教育话语的解构”以及“构筑学习的共同体”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列举了数学、语文、历史教育的学科的教育理论与课例反思。学习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学习被视为为一种艰苦的劳动,即所谓的“苦学”。中国古代有“头悬梁、锥刺骨”的“苦学”之说,学习者必须忍受巨大的身心痛苦,要“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才能达到学习的境界。对“苦学”的逻辑,民间更有极为朴素的认识与解释,如:“不受苦中苦,难得甜中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强调只有历尽千辛万苦、孜孜不倦,吃尽“苦头”,方能苦尽甘来、“修成正果”,才能成为人上人、成为佼佼者。而现代教师常常用这样的格言促动学生“苦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等等,告诫、鼓励、鞭策莘莘学子,只有肯于吃苦、勇于吃苦、善于吃苦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远大的理想、做出卓越的贡献。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其《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一书中则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出了一幅快乐学习图景。

仔细咀嚼文字,我发现日本的语言教学与我们中国的语言教育现状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上课再这样继续下去,我恐怕要失去自己的语言。”这是东老师的话。东老师是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名字,这位老师对自己的学科教学有着沉重的危机感。读到这里,我反复思考着:难道真的会这样吗?教学不当会“失去自己的民族语言”吗?看完作者的深入剖析,我知道了日本的语言学科也存在着“人性教育”与“工具主义”的争论。在佐藤学看来,学习是一种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个体通过学习,不仅要构建起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培育实现某种抱负的能力,而且使自己作为不可替代的存在,确证其生存的价值,充实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无愧于这个社会。从关系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对话、交往行为,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同他人的沟通而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与客观世界的交往、对话,与他人的交往、对话,与自身的交往、对话。基于上述认识,佐藤学将学习定义为一种“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活动”,即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活动,是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活动,是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活动。

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无疑是一部引领教育改革的力作。它标志着当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研究的历史性突破,对于我们转变关于学习的思维方式,恢复学习价值与快乐,尤其是对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划一的、强迫性的、排斥性的课程设置与学习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