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知道干国祥,是在一次逛网上书店时看到他关于打造“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的书,当时总觉得作者是何等狂妄,语文课要上到何种境地才敢号称是“生命中最好”?于是便一笑置之。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又偶遇干老师的一本书—《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书名就吸引了我。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的三重境界,那我们课堂的三重境界又是怎样的呢?带着好奇开始读书,虽然文字内容理论性很强,还好有很多贴近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事例,所以很自然的被吸引。
    读书之前,我先构想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就是能促进每个学生个体学习的课堂,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主体,把课堂的重心从老师转变到学生的课堂。理想课堂也是师生共同拥有,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地点。
    看完书之后,我窃喜,我的想法居然与干老师不谋而合。只不过,我所想的是大多数老师都会说的大而空的口号,是形式主义的肤浅理解。而干老师却是从当今语文教学的纷杂乱象中整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思路,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理想课堂该有的样子。“他比大部分一线老师更了解一线,也可能比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更清楚理论”。所以我便有了“众里寻他”之后,“蓦然回首”的欣喜。
    在我们的课堂上,总是会看到这样一幕: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小手如林。一个学生说出想法后,立马就有许多小手举起来,要么补充自己观点,要么提出建议。这样的课堂非常热闹,更像才艺表演。很多听课的老师包括专家都对这样的课堂很满意,因为讲的学生都听懂了,而且有很热情的反馈。评课的时候很满意,总有这样一句:师生配合的真好,学生训练有素。学生对自己也满意,因为老师的提问自己都会了。那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是理想的课堂?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最终是否能够获得我们满意的结果?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干老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是虚假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在用高超的演技组织课堂教学,而且他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课堂上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于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一个优秀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魅力的过程。重视每个汉字在凝固时的智慧与喜悦:无数匹奔跑的马终于凝固成了汉字“马”,无数只飞翔的鸟儿终于凝固成了汉字“鸟”和“隹”,能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体味古典的亲情与人伦,从平仄中体会到汉语独吞的韵律……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知道任何一篇平凡的课文,都是前任匠心所韵,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却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思维的一次次锻炼,所以,抛去华丽的外表,带着孩子潜心学习,探索才是我们的课堂该有的面貌。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立足过往,着眼未来,让我们心中那个理想最终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