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美术组 杨 婷
上周学校下发了《人民教育》刊载的一篇特别报道《让思想照亮课堂——江西省吉安县敦厚镇梨塘小学课堂转型转型侧记》,收悉后,我们美术教研组组织全体成员进行了认真学习,在学习心得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感慨良深。
美国思想家梭罗曾说过“学校就是一方池塘”,它是学生自然成长的地方,除了成长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平时我们所说的成功只是学生成长的副产品。因此,学校承载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体现和实现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使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能够自然地、快乐地成长。由此,我想在社会变革的年代,教育应当是一个育人为本的事业,是一个需要合作的事业,是一个担当责任的事业。
现在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生活内容、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在这丰富的表象后面,存在着被设计、被安排、被控制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校和家庭设计并安排好了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控制,他们没有自己选择和设计的机会与权利,他们的进步愿望、成长意识、探索欲望、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这对孩子自身的发展、对将来社会的进步极为不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精神,而创新是以主动性为前提的。有了主动性才有思想的开放,才有自己独特的观念、思考、创造、发明。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教育精神的缺失,学生被当作一个物来控制,这源于教育的物化。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精神缺失的社会,人们纠缠于眼前利益,而无超越功利的精神,只有物质的快乐,而无精神的幸福。而物质的快乐永远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的幸福才能长久。现在我们的教育也和社会上一样追名逐利,精神追求淡化,这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培养学生正常自然的德性,激发学生健康理性的态度,而成为让学生获得好成绩,找到好工作的工具。这种环境有很大的腐蚀性,一个人本来是有精神追求的,在这种环境下慢慢也就变得同质化,只知道追求个人利益。教育是社会的希望所在,我们教育人不能仅仅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考虑如何做才能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不仅有地上的,还应该有天上的。现在我们仅有地上的理想,她不可能纯粹,会受到恶的侵扰。
我们教育的人怎样抵制和规避这些现象?我觉得首先需要自己灵魂的改造。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仅仅看作是一个工具,那又如何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我们做教育的人首先要保卫教育的理想,应该尽可能按照教育的本质来开展,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公民社会需要培养有德性的,具有独立、自由品格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孩子学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
第一,人是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成事,更要成人。关注人的成长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现在仅仅把“成事”作为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降格。这种物化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们希望情感、态度、价值理想能回归教育,让人成为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情感上更为完整的人。
第二,教育是应世的而非应试的。教育是为人生服务的,而不是为考试服务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对人生对世界的正确态度,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失掉整个人生和世界。当然不排除某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越是基础的往往越有价值,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对一生有价值的能力,而不是现在考了就忘。
第三,教育方式是农业而非工业化的教育。关于教育,叶圣陶先生打过一个比方,他说:“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工业化的教育把学生当成原材料统一加工,制成一模一样的产品。而农业不是这样,农民种的树木都是不一样的。教育也应该如此,教师对学生不多干预,而是提供足够的支持,让他们自己成长。教育本质上类似一种农业。教师应该有类似农民的品质,农民对庄稼的期待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样的,他们都付出了努力,并寄予了希望。农民不会因为庄稼歉收而责怪它们,我们教师也应善待学生。
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他们走在成长的路上,看起来还很弱小,但“弱小”中蕴含着强大起来的力量。他们的“未成熟状态”恰恰是一种重要的生长条件。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无限的探索精神,对知识保持着朴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就像树是自己长大的一样,学生的成长无法由别人代替,只有通过自己想办法弄懂了问题,获取了知识,增长了能力,亲身体验了成长中的苦与乐,才能孕育蕴藏于知识技能背后的一生有用的东西——人的成长意识、主动精神、探索欲望、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由讨论,自我评价,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做的,只是为学生的“学”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足够的支持,让他们自己成长。
- 上一篇:同课异构《侗家娃娃幸福多》[ 04-09 ]
- 下一篇:数学是可以动手画出来的[ 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