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情由境生,趣理交融

情由境生,趣理交融

                      

                                            ——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顾园园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点“无知者无畏”的感觉,便斗胆选了《清平乐 村居》作为自己的教研课篇目。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五年级孩子的特点,通过读让孩子体会词中的精妙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一.以字入题

《清平乐 村居》中,辛弃疾描绘了一幅“村居图”。课堂伊始,我便让孩子看着“居”字来组词,孩子们分别组了:鸟栖虫居、安居乐业、居住、居无定所……于是顺藤摸瓜和孩子们聊起家乡、方言,最后导入到课文中的“吴音”。谈起家乡,忆起家乡话,似乎让孩子已经徜徉于词人创造的乡村门外,近乡情更怯!

二.以诗入词

二年级时,孩子们已经学过了一首诗《村居》。对于诗与词的区别,五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书写词的题目时,我提醒孩子“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与诗不同的是,词还有一个词牌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书写时要与题目空一格。这样作比较,只是为了让孩子了解词与诗它们的题目不同。

 我认为,诗词教学应当注重朗读,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这无疑是肯定了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喜欢上这首词,从而达到背出的效果。学生自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应和着教师唱词,这些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不仅达到了背诵的教学目标,也让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以景入词

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词人一句“溪上青青草”,短短五个字,却包含着万千的风情与画面。“茅檐低小”,更是蕴含着这家人家日子虽然清贫,但是心中满怀幸福的深刻含义。课堂上,我鼓励孩子多说、多思考,要用心中的那双明眸不断发现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四.以趣入词

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图,景色美丽,人物也丰富多彩。亲密的翁媪,勤劳的大儿,认真的中儿以及活泼可爱的小儿。在教学中,我创设翁媪对话,相互夸奖的情境,让孩子试着夸夸翁媪彼此,夸夸三个儿子。抓住大儿子的孝心与勤劳,二儿子的专心致志、无赖小儿的活泼可爱,让孩子尽情地夸一夸,并展开思考,完成口头填空“小儿正在          (地方)剥着莲蓬,一会     着剥,一会累了,又    着剥,剥着剥着,又        着他那双可爱的小脚丫。”充分帮助孩子们体会到“无赖”的含义,以及“卧”字的精妙之处。

五.以理入词

        了解词的内容后,通过抓住整幅插图,感受这家人的和谐之后,直接出示辛弃疾的写作背景,提出疑问“当时社会动荡,战乱纷争,词人勾勒出如此幸福和睦的一家,实际上是写照出他的内心是多么渴望——”一语出去,孩子纷纷举手,有孩子答曰“安居乐业”。与之前的“居”相得益彰,这是词人最真的心声,亦是这堂课最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