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数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教师论文汇编

重拾语文课堂“三真”,走进儿童真性世界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语文教学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孩子发展规律,是关注生命成长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角色定位,确立“真主体”, 立足文本,追求“真体验”, 注重实效,开展“真训练”。唯其如此,才能走进儿童真性世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主体  体验  训练

 

南京一个校长培训班的启动仪式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九俊在谈到什么是好的教学时,他说,好的教学一定是基于标准,源之心灵的。这对于时下在课改迷途中茫然不知所向的很多教师来说,无疑是指名了一个方向。基于标准,就必须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源之心灵,才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学才会焕发人性的光辉。

一、角色定位,确立“真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谁?学生,当然的主体,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教师呢?《语文课程标准》当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一句话应该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那么,作为对话方之一的教师,当然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不过他相对于学生主体来说,还必须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

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对话的双方,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主体和受教育主体作为同一教育活动中两个主体相互作用,最终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变化和增长表现出来。教育活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互动。教育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两者主体性互动中的有效性和最优化。

1、以教师的个性阅读为前提。

阅读教学既然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就应该首先有自己的阅读原初体验,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才会具有和学生交流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及时做出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教师的备课,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参考的内容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而且不仅仅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首先应该是教师自己在阅读过程之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C}{C}有了教师鲜活的阅读生成,才有了鲜活的阅读教学,没有教师的阅读发现和阅读生成,就没有和谐共生的教学情境。如果教者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批发”一点现成的东西,充当一个“贩卖真”的角色,是无法和学生进行真情对话的,也不利于自己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实现。

2、以学生的初始体验为起点。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和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允许和尊重他们对语言材料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课堂教学中,在师生展开对话之前,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对文本已有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初始体验使学生产生了与师生展开交流的心理预期,并希望别人对自己做出评价。因此我们必须真正关注学生阅读的初始体验,以此为起点,展开阅读活动。

一位老师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教学一开始,老师问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我们生活中一件事,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1:文中的“我”真是一个非常诚实的人,生活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多啊。

2:我觉得诚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3:我觉得文中的“我”真傻啊,没有人看见就走啊,上次我爸就这样的。

4:做人就应该像文中的“我”一样。

5:我想到了《珍珠鸟》中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

教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没有任何的评述,学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教学起步,与我们课堂上常用的“质疑导入”相比,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自我感知和情感判断。当然,对学生初始体验的尊重,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个表达而已。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学生的这些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初始阅读,也许还是模糊或有失偏颇,还不是对文本的理性理解,因此,教者还必须在此基础通过精心的引导,将学生的体验感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为后面的教学蓄势,形成张力。

3、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本位。

现在的很多课堂,其实不难发现,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大都是从自己要追求的所谓效果出发,从自己的教学需要出发,并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自学环节,给学生多长时间,教师不是根据学生对问题思维理解的状况,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一切的安排只是为了教者教学程序的执行流畅,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静态思维过程和情感表露。

张志公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着学生读进去,读出来。阅读教学的基本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开展真正的思维认知活动。因此,所谓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形式上的主体,而应该是认识的主体,应当真正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在这样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其实有很多教学环节就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生成和学习生成。笔者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第5自然段,文中写到珍珠鸟“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有学生说,小珍珠鸟这时候能够在笼子里能够自由进出,当它长大了不能挤出笼子时,不就失去自由了吗?真可怜!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共鸣。爱鸟,是把它关在笼子里,还是让它栖居在大自然。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和价值,而这正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成。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最明显的标志。

二、立足文本,追求“真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师生的对话不是以问答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在这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孩子的视角、生活去解读课文;链接儿童的生活与经验,丰富文本,追求课堂教学的真体验。

1、依托文本,入境生情。

日前,听一位老师教《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教者在和学生简单读过课文之后,便给学生播放1998年人民子弟兵保护长江江堤的剪辑视频,然后和学生展开了感受交流,由此关联到汶川大地震中子弟兵的英勇表现。课堂里,学生针对视频中人和事,结合生活中自己对子弟兵的观察了解谈了很多感受,不乏生动感人的肺腑之言,课堂气氛也颇为活跃。但听了这堂课,笔者不由地感到疑惑,这是语文课吗?没有文本,这堂课的教学似乎也可以进行。诚然,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但这种体验感受首先得来自语言材料,来自文本。缺少对文本的研读,疏于对文本深入理解而生发的情,有时也会让人感动,但这样的课让人明显感到与思想品德课没有什么不同。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98年的抗洪救灾,对学生而言,是陌生遥远的,他们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首先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当年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感受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收集了抗震救灾的种种感人肺腑的鲜活的事迹,让学生在感动中去品悟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在营造了这样浓浓的感动氛围之后,再让学生在感动中与文本对话。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再现视频中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透过语言文字又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再通过多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感受得到升华。

2、尊重文本,多元感悟。

新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但对文本的理解是前提。阅读中多重对话,更是必须以对文本的理解为基础。阅读虽然说是读者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但并不是每个读者都可以脱离文本随心所欲。因此,对文本的尊重,对主导价值观的理解,这是展开个性阅读感悟的前提。

一位教师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让学生说说最佩服谁?当然很多学生说佩服孙悟空。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佩服白骨精,她为了吃到唐僧肉,先后用“调虎离山计”、“苦肉计”等,说明她很勇敢,很聪明,不轻易放弃。白骨精足智多谋,锲而不舍,学生的这种体验很有个性。但显然的是,这不是本文的主导价值观,且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白骨精的这些所谓“优点”,就是想方设法要“害人”,不能说它“足智多谋”,只能说是“阴谋诡计”。面对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白骨精”的这种所谓的聪明带来的结果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有了正确的思维判断。学生因为知识储备与作者的年代差异等情况的存在,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获得真知。

3、丰富文本,融合生活。

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根基。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与意义为目的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必须首先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要把儿童的快乐、幸福、纯真和活泼作为人之生活权利的一部分而加以尊重,并且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丰富文本,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必须寻求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所谓“生活语文观”,强调的是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一次教研活动中, 有一位老师教《可爱的小蜜蜂》这篇课文,文中说蜜蜂“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计较”,感受蜜蜂的可爱,老师适时地将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问:“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人在‘计较’呢?”有同学说,爸爸因为多洗了一次碗和妈妈吵架;有同学说,中午就餐有的同学发的香蕉小,就偷偷地换同桌的……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又很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注重实效,开展“真训练”。

1、确立明晰的训练目的。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在20047月的《中国教育报》指出: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何谓语文的缰绳?先生一言以蔽之: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必须确立正确的训练观,遵循学科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加强语言训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是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训练安排也应该有明晰的指向和意图。

比如,阅读教学应以朗读训练为主线,有机安排其它各项训练,完成由理解到运用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理念,似乎老师们基本都知道,我们也因此在课堂上看到了各类形式多样的读书,默读、朗读、指名读、齐读……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朗读形式更是多样,但每一种朗读方式的安排教者是否有明确的意图呢?比如,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齐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文字内容,这些本是学生预习过程了解的内容,其间往往还有一些生字,学生读都读不通顺,这样的齐读又能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呢?

2、融合生命的人文情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这个“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却成了难题。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课程标准就不难发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应该是:在工具性中体现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础上体现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也应是和谐融合的,而不是刻意追求。

《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整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情节简单,但是写得情真意切。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也同样是一篇充满着人文色彩的好文章。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师生、生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并通过学生自主感悟自由表达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教学的最后,我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相信你们也闻到了花香,你们都是有孝心的好孩子。虽然我们的手中没有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希望孩子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闻到淡淡的芳香。”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触摸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人文性凸显出来。

3、加强语言的实践内化。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实践中获得,情感要在实践中体验,理念要在实践中感悟,方法要在实践中掌握。因此,需要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活动,将教材中的语言在学生的记忆中积淀,并因此而影响学生自身的语言,渐而通过实践使之内化,促使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规范成熟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生形成个性语言的前提。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进行读的实践,让他们在朗读训练中培植语感,在诵读中获得记忆。当然,语言积累的方式非常丰富,除常用的朗读外,背诵、默写、摘抄等也是非常有效的形式。其次,教学各个环节中要随时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创设环境,增加语言的实践机会,同时联系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使语言积累的内涵更为丰富。如教学《虎门销烟》第二小节,文本中描写这一天虎门用了好几个词语,人们是“闻讯赶来”,虎门寨“分外壮丽”,海滩上是 “水泄不通”,现场是“彩旗林立”等。在学习了这三个词语感受了场面的壮观后,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类似场面。再者,要促使学生的积累形成有机关联。教者要及时将新的语言知识点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实践与原有的积累体系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新旧比较中加以归类、重组,更新认识,增强能力。

总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核心是语言。我们必须确立“真主体”,追求“真体验”,开展“真训练”,走进儿童的真性世界。

 

【参考文献】

1〕〔3〕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该文刊发于《辽宁教育》(2014.12

 

 

 

童真语文,儿童本位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龚梅花  

【摘  要】由童年看终生,童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对生命个体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要走向童真,浸润儿童的精神世界,呵护儿童的生命发展。因此本文提出童真语文呼吁契合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贴近儿童实际的教学目标、符合儿童需要的教学内容、促成儿童实践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契合视角  贴近实际  符合需要  促成实践

 

由童年看终生,童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对生命个体一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关注童年,聚焦童年,应该成为阅读教学追求的方向。遗憾的是当下阅读教学中过度成人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儿童的自然存在,忽视了儿童的现实基础,更忽视了儿童内在的真实需求。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要走向童真,浸润儿童的精神世界,呵护儿童的生命发展。

一、童真语文呼吁契合儿童视角的文本解读

很多教师解读文本丝毫未能从儿童的实际出发,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深度开掘、无限拔高,以凸显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导致教学中将儿童生拉硬拽,逼迫式地引领儿童深入文本,结果本末导致,得不偿失。童真语文理念指出,文本解读应该摈弃以成人的方式关注文本,始终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文本,以儿童的思想体验文本。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特性,只有蹲下身子,亲近文本,才能从文本中可供儿童成长的营养。

例如在解读《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教师都习惯于从文本简单的故事中洞察所揭示的道理,总是试图探寻故事与道理之间的逻辑对应点。如此解读文本,必然会将教学引向机械主义的泥潭之中。如果转换视角,以儿童存在的困惑、儿童最感兴趣的地方为出发点,教师就会发现课文中“小男孩”天真活泼、机灵聪明的形象深受儿童的欢迎。如果教学能从体验“小男孩”形象入手,就能顺势感知作者最后议论中的道理,从而轻松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从中不难看出,只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才能真正将教学的重心聚焦在儿童认知需求中,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下一。

二、童真语文呼吁贴近儿童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方向错误或者模糊不清,教学行为就会失去目的性,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基本延续自身对文本解读,自己能解读到怎样的程度,就将教学目标也设定如此。无疑,教师还是将教师置为第一核心,关注自身的“教”甚于儿童的“学”,最终结果或拔苗助长,得不偿失;或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例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一位教师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6个生字;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课文中保护弱小的思想内涵;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儿童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和主体,这样的教学目标笼统且不具有任何的操作性,可以猜想儿童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无法实现“真学”。教师理应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具体的学段目标,依据文本内容的实质,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儿童凭借自身努力就能达成目标。以上文为例,应该将目标设定为: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学习课文运用相关词语描述雨景的方法;3.紧扣人物对话,体悟课文保护弱小的思想主题。唯有从儿童出发,才能促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童真语文呼吁符合儿童需要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没有适切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不管玩什么花招,都无济于事。”教学内容定位准确,才能衍生课堂教学的精彩。“教什么”不仅仅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从儿童既有基础和认知方式入手,才能凸显教学的针对性。

例如《小露珠》是一篇拟人化的抒情散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自然界中小露珠从形成到消失的过程,其内容对于儿童而言并没有理解的障碍。因此此文适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意境之美。有了这样的内容定位,教师就应该将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儿童,悉心地品味课文、辨析语言,潜入文本内部去发现美、体验美,并最终创造美。

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被文本语言所浸润,被文本的情感所裹挟,他们在交流时的情感是真挚的,言语是鲜活的。试想,假如教师不能从儿童的实际出发,而将教学关注点停留繁琐的分析中,那这篇课文中所蕴藏的各种美学元素就会消失殆尽,无疑是对教材文本最大的亵渎。

四、童真语文呼吁促成儿童实践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中教学形式的设计,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教师的教学,完全将儿童的体验和感受置之度外,从而使得儿童自主实践严重缺失。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依循儿童独有的认知规律,设计富有实效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引发儿童“真做”的过程中,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例如《烟台的海》以四季变化为线索,展现了烟台海在不同季节下的特点,文本的语言形象生动,是一篇值得儿童品味与借鉴的经典文本。如果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教师一味地引导儿童朗读、背诵,势必会造成儿童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创设了“撰写导游词,模拟导游解说”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品味中内化积累语言,在练笔中外化倾吐语言,在解说中运用呈现语言。整个过程,儿童在角色的置换下,爆发了高涨的学习动力,教学效益明显提升。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将原本教学中的讲授灌输在转化为儿童的自主性实践活动,让儿童从内心意识中愿意接受学习活动,从而极大地调整了儿童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儿童是阅读教学的对象和归宿,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才能将阅读教学聚焦在儿童的特点之下,在契合儿童认知需求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有效发展。

——该文刊发于《内蒙古教育》(2015.3

 

 

 

怎一个“趣”字了得

 ——谈课堂教学何以“趣”中含“蕴”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倪新琴

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由感性逐渐向理性过渡的转型期。学生不断积累对外界的认知经验,感性思维随之减弱,而理性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尽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但对直观的、具象的、充满趣味与幻想的事物仍保有高度兴趣。课堂教学应紧紧把握这一点,突出“趣”字,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但并不局限于“趣”的层面。要在“趣”的基础上“含蕴”,让学生学有所得,能够认知世界,进而了解自己。

一、景中生趣,洞悉底蕴

写景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或寄情、或叙事。对于小学生而言,景是具象的,而情感是抽象的。在解读选择上,自然而然地偏向“景”观。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的兴趣,通过“景”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洞悉文章深藏的底蕴。

第一步:设景观趣。“景”为文章增色,使抽象化的文字富于灵动的生命质感,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将注意力迁移到教学之中。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在进入正题前,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经过剪辑的动画,务求矮小精悍,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为宜。剪辑中展现出主要人物,如正义凛然的鲁国宰相“公仪休”,谦逊好学的“子明”,满脸堆笑的“管家”通过这些脸谱化的形象展示,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与阅读欲望。

第二步:趣中移情。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下来便将具象的“兴趣”转化为抽象的“思考”,使学生的个人情感与文中人物相融合,通过心灵触碰去体验人物的悲喜。故事的脉络通过公仪休拒收鲤鱼展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首先是公仪休,在吃完鲤鱼后,他心满意足,当是一种回味的心情;而他在见到某大夫家管家送来的鲤鱼后,却一反常态,硬说自己闻不得鲤鱼的腥味,婉言拒绝了礼物。其次是子明,在听完公仪休的话后“恍然大悟”,说明其理解了公仪休做法的深意。

第三步:洞悉底蕴。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已从感性与理性角度,分别对课文内涵有了了解,接下来便进入到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是关键性地总结阶段。教师仍然以引导为主,启发学生体悟文中深藏的底蕴。此课的重点,落在“公仪休”作为一国宰相,能够拒绝诱惑,保持清醒地自我认识与警觉性。无论是古今,作为一名高官,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作为学生,能够效法“子明”,学习“公仪休”的品德与做法,才是文章真正的底蕴。

二、阅读寻趣,品味涵蕴

兴趣是阅读的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依循学生的个人好恶而取舍。每篇课文都自有其独特的养分,学生需要汲取均衡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而教师则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一个思想的方向,任其自由翱翔。

第一步:激发兴趣。在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中,课前预设尤为重要。如将教学过程比作一篇文章,预设便是“起兴”,激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激”才能不过度解读,又使学生情绪饱满,便在于“度”的把握了。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预设可采取问题式:(1)“同学们见过天鹅吗?”(2)“动物园中的老天鹅与雏鹅有什么区别?”(3)“如果你亲眼见到天鹅,心情会是怎样的?”(4)“倘若你身边站着一位猎手,你会怎么做?”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阅读的基调。

第二步:依径寻踪。当学生积聚起饱满的阅读欲望时,便是教学放开手脚,给学生自由飞翔的时候了。教师在引导阅读时,需要释放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给学生,适应引导者的角色,不过度解读,点到即止。在《天鹅的故事》中,第二至七自然段,可交由学生自主解读。教师给予学生一个阅读的基本路径,即“破冰勇士——齐心协力——胜利喜悦”,学生沿着这一路径,体会故事推衍的脉络,并在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一个老天鹅舍命捍卫小天鹅的感人桥段。

第三步:品味涵蕴。此时,学生心中汇聚了诸多感悟,对老天鹅的敬畏与感动,对斯杰潘老人“封枪”的赞许,对生命的尊重与怜惜……教师则适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感悟,将藏在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教师在最后的综评中,不掺杂过多的主观臆断。无论发言的优劣,都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都应该予以尊重与肯定。这样学生在阅读之余收获的感悟会愈加深刻。

三、生活寄趣,体察意蕴

儿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世界。儿童的生活较为自然纯粹,不像成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其生活的重点在于兴趣。它是通过想象表达出来的,是内心与现实世界连接的纽带。

第一步:观察生活。无论是古文还是今文,课文中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总是存在距离的。小学生受生活环境与经验阅历的影响,要通过以往的经验感知直接感悟文本的世界,存在难度。为提升学生融入文本的深度,需要先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即观察生活。如《小儿垂钓》这篇古诗,主要写了垂钓的技法。这显然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有些距离,因此在课前教师先安排学生去活动乐园垂钓,通过身体力行,体会垂钓的实际感受,再回到课堂中,实践基础。

第二步:寄趣生活。因有前面的亲身体验,学生对于诗中提及的儿童垂钓技法,体会颇深。特别是下半厥所描写的,路人来询,小儿远远地招手,生怕声音吓到即将上钩的鱼,很多体验过垂钓的学生都会有同感,记忆深刻。通过日常生活情趣的培养、实践中收获的体会,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感同身受,实现与作者的心灵触碰。

第三步:体察意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寄趣于真实的生活,启发学生用身、用心去感悟生活,体会作者的情感,挖掘文中蕴含的意义,在潜移默化间体察到人生至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童真、童心、童趣”,使学生通过实践,与作者笔下的“小儿”实现了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真、趣”二字上,别有意味。

四、游戏谐趣,趣中含蕴

游戏是儿童永恒的话题,即使到成年后,我们仍然对儿时的游戏念念不忘,津津乐道于其中。游戏的互动性,对于记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的情趣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能够体验到“愉悦感”,这便是游戏的本质。而当教学文本无法直接提供这种愉悦感时,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不会停留在这上面,而是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快乐

第一步:创设游戏。课堂游戏的创设是依文本而定的,依学生的接受程度与认知水平、理解水平来选择难易程度。课堂游戏没有一定之规,通过游戏的手段,实现教学目的,即为佳。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运用智慧,设计出的游戏既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与结合生活环境与时代发展,满足教学所需。如《三袋麦子》,土地爷爷分别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从三人对待这袋麦子的方式中,可看出三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态度。在游戏创设中,教师交自己设定为“土地爷爷”,令请三名同学分扮小猪、小牛和小猴的角色,将文中故事搬上课堂。

第二步: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游戏开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地辅导。请三位扮演文中人物的同学,分别讲一讲自己对猪、牛和猴这三种动物习性的了解。学生将猪的懒惰、牛的勤奋和猴的聪明等习性,完好地表述出来,为扮演这三个角色作好了铺垫。在游戏中,教师与三名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融入个人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适当地加入自己的语言,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尽管这对学生的领悟力、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加速了知识的内化,加深了学生对角色的体会。

第三步:领悟意蕴。游戏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互动游戏仅仅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意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自主领悟,摆脱传统地灌输式教育的思想束缚。在游戏结束时,教师以“土地爷爷”的身份,请其他学生对三位扮演者给予评价,说一说这三种做法的利与弊。学生通过自行分析,领悟到了文中蕴藏的深刻含义。

无论运用景物启发、引导阅读,还是挖掘生活、游戏互动,其目的都是突出一个“趣”字。从学生的视角去观察、去倾听、去感悟、去体会,才能感学生之所感。因此,课堂教学以“趣”为出发点,却不止于“趣”的层面。要让学生在“趣”中思考,在“趣”中体会,在“趣”中感悟。将知识趣味化的同时,将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融入其中,达到“趣”中含“蕴”,使学生保有童真、童趣之余,实现思想的升华。

——该文刊发在《语文教学通讯·C版》(2014.4

 

 

 

童心 童趣 童言

——“童真”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杨惠琴

尊重儿童,呵护儿童,是童真作文的核心。童真作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童心、童趣、童言的课堂,是崇真、守真、达真的课堂。杜威认为,成人世界之外有一个儿童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有别于我们成人世界的,儿童有自己的身心特点,心灵需求。因此,童真作文要结合儿童的天性进行教学,契合儿童的心灵成长需求,理解儿童的思维特点,尊重儿童的情感需求,从而帮助儿童打开心门,放飞梦想,倾诉童言,让儿童在学习中释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真情,不娇柔,不造作,让心灵的语言自由流淌。童真作文还要引导儿童走进丰富的语文生活,去体验,去感悟,从而丰富儿童的生活实践,激发其热爱生活的激情,让儿童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语言去自由地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C}一、          点燃童心

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就是童子之心,小孩子天真纯朴的心。童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没有那些捆绑心灵的枷锁。如果在我们的童真作文课堂上,学生没有了天真纯洁的想法,没有了个性活泼的反应,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作文课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如何避免童心的缺失,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童心飞扬的天地,是我们童真作文课堂教学所要不断探索和追求的。魏润身先生在《留步童心》中说:“我们不期望语文学习是未来作家的摇篮,但是希望它成为留步童心的助力。”我们的童真作文课堂应当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拥有自由的心灵空间去感知这个精彩的世界。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学会从儿童的视角去预设教案,用儿童化的语言去唤醒童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去启迪儿童的思维和想象,让儿童的心灵得到飞扬,智慧获得点燃。

{C}二、          激发童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充满童趣的作文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活动。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训练的要求,或播放乐曲,或学生演唱,让儿童的学习,如同欣赏音乐一样轻松愉快,充满趣味。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开启学生的想象,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童年乐事》时,播放儿童歌曲《快乐的节日》,那生动活泼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一下子激起了儿童那种快乐的情感体验……

适时地运用画画的方法,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取代枯燥无味的说教,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文学是用图画说话的。童真作文教学要用生动的形象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情感,用丰富的想象来提升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教学《我的自画像》时,让儿童对着小镜子,先画一画自己;教学《动物的名片》时,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贴上一张照片,这种新颖有趣的形式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儿童活泼好动,对有趣的内容、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乐于自我表现。课堂表演这种教学形式完全遵循了儿童这样的特点,能让儿童愉快地投入到情境中去,身临其境地体会其中所传达的情感。在教学《有趣的一幕》时,请儿童当堂表演那“有趣的一幕”,诙谐有趣的动作和对白,让大家完全放松心情,沉浸在表演中,有了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儿童在写作时自然就妙趣横生。桑新民教授说:“游戏天地可能是孩子们生长的最好环境。游戏里面有很多很多这种东西。所以我们要是能把这种东西拿来,放到我们教育里面,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协作、学习的规范、学习的能力都可能自然的培养起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儿童对学习活动感到自由时,其思想上的压抑负担自然就会减少,学习就能有效排除外界的干扰,处于积极能动的状态。童真作文教学要依据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游戏,努力创设让儿童感到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在激发儿童习作兴趣的同时,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C}三、          呵护童言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童话和幻想的,著名教育家丰子恺说:“大人和孩子,分居两个不同的世界。”所谓不同者,是指儿童的世界里没有成人世界里那些不可超越的定理,不可破戒的人为的规律。所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有的学生说:“花儿睡醒了,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有的学生说:“她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还有的学生说:“因为花儿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的花裙子更漂亮。”……而教师课前准备的标准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这就是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差别。

著名作家王旭峰曾这样赞叹道:“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童真作文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表达习惯,鼓励、欣赏他们把原汁原味的“童言”写到作文中去,虽然儿童的话语系统较之承认还不够规范,词汇也不够丰富,但这是他们独特而富有情趣的语言,我们要对此持宽容的态度,让儿童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一套属于他们自己对一无二的话语系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让儿童自由表达,乐于写作,提倡写想象作文,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童真作文就是要落实好新课标的要求,点燃童心,激发童趣,呵护童言,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表述空间,让孩子的作文“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

——该文刊发于《南通教育研究》(2013.2

 

 

 

指导阅读 有效模仿 学会预习

——基于童真课堂教学理念下的“教在起点”的探索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李海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要让小学生预习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预习数学书,发现有些学生没有预习,有些学生虽然预习了,但只是当作一个任务,其实,这些现象都很正常。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认为预习没有必要。黑格尔曾说过:存在即合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预习、如何有效预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对预习的概念是不太明确的,只知道例题看看、题目做做就是预习。当老师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不需要检查的作业而已,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让学生预习,首先要教会他如何预习。这就需要树立榜样,让孩子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这里的榜样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去考虑。

    一、有效指导,学会阅读

    预习,也可看作是对文本的一种解读。只有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预习。可以说,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就要先学会如何阅读。

1.“逼上梁山”,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只有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动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才能有效的进行阅读。举个例子: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阅读书本,可以在阅读前提出相应的要求,或者出示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阅读完后完成,并要求学生说出道理。当学生没有阅读就去完成练习,就算做出来了,可能对道理也说不太清楚;当学生阅读得不仔细,在练习时也有可能出错。不管怎样,都会“逼”着学生去阅读书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 “知其然”,还 “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原先的被“逼”着去阅读,到逐步去阅读,进而慢慢的学会阅读。

    2.“学会思考”,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方法

    仅仅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而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的老师说,我已经教给他方法了,让他边读边想,重要的做作记号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节课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内容,觉得是重点内容做上记号。结果发现学生一会儿就读完了,而且把一些概念一股脑儿地全划出来了。问他们一些问题,他们还要到书上重新找。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只是为了划重点而划重点,是做样子给老师看的。所以教给学生方法不仅仅是告诉,教师的示范至关重要。当出现这样的情况之后,我就带领学生读这部分内容,每读一部分,就让学生说说哪里比较重要。比如在读到圆锥的高时,学生说出“顶点”和“圆心”比较重要。我就顺势引导,看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划的重点符号应该是“顶点”和“圆心”。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高,圆柱和圆锥说的不一样呢?从而明确这是由它们的形状决定的,进而知道了圆柱的高有无数条,而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如何去阅读,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如何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

3.“对症下药”,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

俗话说得好: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学生学会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够让学生向“正确的轨道”前行。当然,这里的“反馈”不仅要了解学生在阅读时的方法,还要了解学生在阅读时出现的疑难问题。因此,在“检测”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有当学生把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才会更喜欢的去阅读,越读越想读。

二、有效模仿,学会预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在预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我们不仅要纵向考虑,也要横向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中找出预习比较到位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感悟,并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有效设计预习问题

由于学生在预习上是一张白纸,不管你如何去引导,学生都不知道该怎样更好的预习。这时候我们可以在预习前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样学生的预习就会有针对性,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这个问题的设计也是值得研究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感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问题的设计要做好过细的工作,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好是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就能学会这节课的内容。除了目标要细致,还要精益求精。不能设计很多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让学生找不到重点,还让学生对预习产生叛逆的心理。二是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这时候,老师就要适当的放手。当一节课内容比较简单的时候,就直接让学生说说对例题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培养,不需要教师帮学生设计问题来预习,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围绕某些问题进行预习。三是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已经不需要提出问题,只需要告诉学生第二天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就能很好的进行预习了。当然,要想达到最后的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定的“参照物”进行模仿,知道了如何预习,如何有效的预习,长此以往,学生的预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2.准备预习本

有些老师可能会担心:学生的预习情况不知道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是准备预习本。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我们可以把预习本和课堂作业本合二为一。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预习状态,以便教师能及时进行点评。这个预习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我的理解,即我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对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二是我的问题,即把在预习中出现的疑惑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认为是一节课的重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以方便全班的学生一起讨论,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并把知识引向深入。当然,学生预习的情况一定要在课前进行及时的反馈,也就是说课前应该把预习本收上来看一下,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也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保持课堂的有序。

刚刚已经说过,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学生这一块资源。我们要找到预习习惯优秀的学生,把这些学生的预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的学生看看他们是怎样预习的,以便让他们有所感悟。其次,还要对那些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并让他们介绍他经验。长此以往,那些预习习惯还需要改进的学生就会有所收花,并能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预习。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只有不断的在学生中找出“榜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预习。

——该文发表于《山西教育》(2014.1

 

 

 

 

学以定教,教以致趣

——浅析打造“童真课堂”的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倪新琴

小学生对于具体的事物较敏感,而对于抽象性的文字则多表现为被动学习的状态。要扭转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被动状态,首先要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提高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活跃的氛围,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打造“童真课堂”,促使学生释放天性,在“童真”、“童趣”中完成学习,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以趣为引,学以定教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受教育者获取知识与技能,达到发展其智力与体力、陶冶其思想品德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受教育者也就是小学生。《中庸》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字即为小学生童真的天性;“率性之谓道”,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小学生的天性;“修道之谓教”,也就是在教学中保留学生的童真天性,使其更好地得到发展。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来看,就是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制定和实施教学活动。

如《黄果树瀑布》等以景物描写为主的课文,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天性,则需坚持“在玩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突破教学环境的局限,通过变换物理环境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的效果。如将原有平行式座位改成环形排列,将教室临时改造成一个演讲会场,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自己对这些景点的印象,可以用演讲的形式表达想法,也可以用心得交流的形式增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或者,教师将课文中涉及的景物打印成大副图片贴于教室四周,将课堂临时改成一次参观展览的活动,并选出几名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学生们走到哪一副图片前,就由负责讲解的学生为大家讲解。当然,学生讲解所使用的语言必须为课文中相关的描绘语言。

在教学设计中,以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大胆构思,科学创设,通过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来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互动教学”的理念,敢于变换教室的物理结构,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本身已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再加上游戏中强烈的互动性,吸引学生“在趣中学”,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效果。

二、以情为牵,读以求真

情感是人类生存所必备的条件之一,是每个人精神生活的核心与主宰。作为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情感教学是教师科学运用外部教学手段,通过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保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的情感较为脆弱,需要悉心呵护,而情感教学如同给学生精神世界注入的一针催化剂,帮助学生磨练个人情感。从教学有效性角度来看,情感教学调动的范畴属于非智力因素,有助于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结构平衡。

如《月光启蒙》等情感丰富的课文,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明、暗两条情感主线的牵引,明线即为母亲对作者写作事业的启蒙教育,暗线则是在启蒙过程中所浸透的浓浓母爱。在教学中,教学可借助课文中“儿歌”作为调动学生情感的语言素材,牵引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人际情境,分角色地朗读课文,由教师扮演文中“母亲”的角色,由学生来扮演作者的角色。在朗读中,教师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用温婉慈爱的口吻朗读,给学生“母亲”般的真实感受,使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实的情感。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向学生推荐作者《母爱三部曲》中另外两部作品的阅读,即《月光母亲》和《迎接母爱》,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的一些亲身经历,作为课堂交流。

情感教学离不开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情感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获取真实情感体验的需求,解读课文要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尽量少将自己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勾连个人情感经历,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读以求真”的教学效果。

三、以学为本,教以致趣

打造“童真课堂”的目的是使学生学到知识、又不失童真天性,因而要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学的过程,即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用处并非一味灌输,“代替”学生去思考、学习,而是帮助、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快乐体验。可见,“教学”真正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基础知识,而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诸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类情节较为生动曲折的课文,其本身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适宜进行互动教学,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探究文本的深刻寓意。首先,课本的“独幕剧”形式有别于其它课文,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已经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剧本知识的教学,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并根据课堂教学进展,可安排学生仿写剧本,提升写作能力。其次,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挖掘学生的表演天赋,通过评价激励塑造学生的自信,从而使学生沉浸在表演的乐趣中,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了“其言皆出于吾口”的知识内化效果,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自信。

基础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知识会渐渐被学生淡忘,能够留在学习心里的是学习的方法,这才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要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四、以教为纲,品以明德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肩负教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任务,还起到塑造学生个人品德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涉及古代文学、古代故事,它们为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厚重感,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在教学设计中应以教学大纲为纲,引导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的过程,也是学生净化心灵、塑造道德情操的过程。

如《嫦娥奔月》这篇神话色彩浓重的课文,虽然故事内容有待可考,但人物形象丰满,有好人,也有坏人,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辨识忠奸,看到世间的“真”、“善”、“美”。在教学中为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同名动画片剪辑。用动画来展现神话,可使平面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鲜活,通过视觉感官刺激使学生沉浸在童话世界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可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即边播放动画剪辑,教师边进行讲解,以使学生在现实与虚幻间穿梭,整堂课都保持高昂的阅读兴趣。在人物剖析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将好人与坏人分开剖析,好人的优点与缺点、坏人的优点与缺点都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自行分析,哪些应该学习,哪些应该摒弃,作为自省之用,可达到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明德”语出《大学》,运用到现代教育中,可理解为“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之意。而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课文和人物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去评判对错、忠奸,即是引导学生对嫦娥的优秀品德进行“认同”的过程,并在生活中努力“践行”其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品读课文而“明德”的教学初衷。

打造“童真课堂”的动力源是“兴趣”,既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涵盖教师教学的兴趣。教师在深入研究学生阅读兴趣后,制定相应地教学策略。学生则在兴趣的牵引下,激发情感共鸣,在文本阅读中寻求与自身情感经历相类似之处,以深入地剖析文本。而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位,尽量营造课堂教学情趣,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总之,教师通过外因作用,激发学生的内因变化,使“童真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该文刊发于《阅读》(2014.24

 

 

童真: 飞扬在音乐课堂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胡晓丽

【摘要】童真音乐课堂,是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学生的真爱为基点,以学生的真趣为导向,以学生的真性为取向,以学生的真言为底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为学生创设主动吸收的机会,激活学生智慧生成的火花,激发学生活力成长的生机,拓展学生灵动创意的思维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以此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音乐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童真音乐课堂  真爱 真趣 真性 真言

 

所谓童真音乐课堂,就是要把音乐课堂让给孩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自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其本质是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学生的学习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要点,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着眼点,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音乐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因为音乐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质,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只有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能生成和实现。因此,采用多种音乐活动形式,构建童真音乐课堂,是音乐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本文试从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结合课例谈一谈自己构建童真音乐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 以儿童的真爱为基点-----创设音乐情境

19世纪末,起源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儿童学习的过程即吸收的过程,主动学习就是主动吸收,教师的作用就是主动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主动吸收创造机会。按照蒙氏的观点:教育并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不是通过儿童单纯的接受,而是依靠儿童通过环境的“作用”自主获得经验积累。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儿童的视觉为原点创设活动,为孩子提供主动吸引的机会。

案例描述

教学内容:《音乐动画城》

教学对象:一年级

教学目标:初步感知动画音乐在动画片中的作用。

活动设计:

1.初步感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播放默片《猫和老鼠》)

生:咦,怎么没有声音?

师:嘘——(引导学生继续观看)

师:小朋友有没发现这个动画片少了些什么?

生:声音。

师:噢,老师忘记打开音响了,我们重新看一遍。(播放有声片《猫和老鼠》学生观看)

师:小朋友们能说一说,这两次动画片哪一次更好看,为什么?

生:第二次更好看,因为有了音乐。

师:小朋友们说得对,动画片中音乐的作用可大了,它使我们的动画片更精彩,更好看。

2.感知音乐形象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动画片,听一听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播放《狮子王》和《蓝精灵》片段。)

师:这两段动画片分别描写了哪两个人物?

生:狮王和小精灵。

师:这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段音乐低沉、浑厚。第二段音乐轻巧、灵活。

生:第一段音乐听起来象描写大动物的,第二听起来像描写小动物的。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可见不同的音乐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

3.感受音乐情绪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还知道小朋友们还喜欢听故事。话说孙悟空要战胜混世魔王……(师简要讲述孙悟空拜师学艺的故事。)

师:老师这儿有两段音乐,如果让你们来为这个故事配音的话,你觉得哪段音乐更合适。(分别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拜师学艺和战胜牛魔王的二段音乐。学生听赏。)

师: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段音乐听起来有点难受。第二段音乐听起来感觉高兴。

生:第一段慢一些,让我想起了伤心的事,第二段比较快,我感觉要跳起来。

师:小朋友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选择哪一段音乐更合适为这段故事配乐呢?

生:第一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这段故事改编的动画片。

生:看有了音乐和画面的动画,这一故事更感人了。

4.自由创编表现

师:老师这儿有几段不同的音乐,我们分别来听一听,小组之间可以讨论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音乐,创编一个音乐情景,说一说,演一演。(播放音乐片段,学生有选择的创编表现。)

这一案例以儿童喜爱的动画音乐为基点设计活动,利用动画片这一儿童最喜爱的视听艺术,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感知音乐在动画片中的重要作用。整节课始终处于音、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中,如由默片到有声动画的对比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在动画片中的重要性;再结合动画、故事感知体验不同的音乐可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故事情境;最后让学生听音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规定情境选择音乐创编表演……整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循着儿童的思维节奏,拨动了儿童的心弦,产生了强烈的吸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吸收。

二、以儿童的真趣为导向------灵活设计教法

 小学音乐课堂,应充满童真童趣。趣味顿生,神采飞扬,是童真课堂的理想状态。音乐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与“技能移植”的过程,而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环境,师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联、制约、激励、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过程。

如三年级是学生初次正式接触音乐知识技能的时候,枯燥的音符知识,复杂的节奏变化常会让学生头昏脑胀,望而生畏。在《小朋友的家》一课,全曲都以比较密集的节奏组成,演唱速度又较快,学生准确掌握歌曲节奏以及灵巧清晰的吐字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使这些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中学习并掌握呢?请看如下片段:

教学片段: 趣学节奏

师:嗨!小朋友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人偶卡通片《欢乐谷》吗?你都认识那里的哪些卡通朋友?

师:今天我们就到卡通欢乐谷去逛一逛,好不好?欢乐谷的卡通朋友可热情了,听说小朋友们要去做客,马上就派了几个来到前面的小山坡上列队欢迎。让我们爬过山坡一一去认识他们。

师:(课件:出示山坡)看看都有谁?

师沿山坡边画边有节奏地读出山坡上显示的名字。(课件:依次出示卡通人物 笨笨熊、玉米人等)

师:大家一起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师生边画边读。)

师:(有节奏地)再来一次。

师:(有节奏地)速度加快。

师:(有节奏地)再快一点!

上面三次不停顿,一口气完成速度的变化。

2.加音乐用动作伴奏,读出强弱。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来读一读。(有节奏地)

师:注意强弱。要有弹性。

师跟音乐拍手、点手心提示学生读出两拍子的韵律。

3.出示节奏谱

师:大家发现了吗?其实山坡上卡通朋友名字的排列就是一条很有动感的节奏。(课件:出示节奏谱)观察一下,这里用了哪几种音符?

复习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

4.根据节奏说话

师:你能根据这个节奏说一句跟卡通有关的话吗?要求一个音一个字。

随时提醒节奏准确、吐字有弹性。

师用节奏话语表扬。如:可爱的小张炎真呀真聪明!

这一教学环节,老师紧扣歌曲的节奏,抓住歌曲中“念白”这一特点,巧设卡通情景,设计了“爬山坡认朋友”的游戏,通过创设“去卡通欢乐谷认识好朋友”的情境,将划拍的线条变化成金黄色的小山坡,将节奏音符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卡通人物名字有序地排列在小山坡上,爬过这些“小山坡”,认识了喜欢的卡通人物,学生就不知不觉学会了划拍按节奏念白的任务,也就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节奏。接着再不断地提高要求,如加快速度念、跟着伴奏音乐念、有强有弱地念、灵巧有弹性地念……学生在愉快的游戏学习活动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知不觉轻松掌握了枯燥的音乐知识。这一巧妙的设计将歌曲的典型节奏、歌曲的主旋律巧妙融合,活泼轻松的念白、紧凑风趣的曲调,生动地描绘了欢乐谷的趣事,不但缩短了小朋友们与卡通人物的距离,而且形式新颖活泼、充满了童趣。

三、 以儿童的真性为取向------创设实践活动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发现的过程。其具体特点是将被动的集体灌输改变为主动的个体探索,将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参与,将学生与知识的简接关系改变为直接关系,将教师引起的外在兴趣改变为自发的内在动力。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是要善于捕捉儿童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些信息,以学变教,尊重儿童在音乐学习上的独特方式、学习过程中的特别表现,保护儿童“独立、可塑、好玩、富于幻想”的“本我”意识,即真性。

发现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结果的自主学习过程,是从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出发,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最能体现独特个性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如在上《奇妙的音乐王国》(自主教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音有长短”这一音乐知识,我设计了 “找声音”的游戏活动。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盒,里面有各种打击乐器和其他能发出声响的物体。我让学生每人摸一件,用摸到的东西随意拨弄发出声音,然后比较发出的声音是长还是短。学生开心极了,有的磨,有的敲,有的刮,在自由敲打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手上同一种东西能发出各种长短不同的音。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尊重了学生的“真性”,利用了他们好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寻找,去判断,孩子们一个个都能专心致志、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探究,在积极、主动、快乐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答案。

再如在竖笛教学时,当我把竖笛作为教学工具摆放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按捺不住地想玩弄乐器。而这时,许多老师往往会禁止学生碰到乐器,总是口干舌燥地开始讲解怎样拿、怎样吹单音,等等。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虽然课堂井然有序,可学生是被动的。我在实践时设计了“玩一玩”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去“玩”,去“发现”这一乐器的特点。很快,学生就吹出了高低不同的声音,我再启发学生:为什么有的音柔美,有的音尖锐,有的音高,有的音低?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玩奏”,不久便明白:改变按孔的数量可以改变音高;吹气量的大小影响声音的高低与音色……这一活动把学生从被强制、说教、灌输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变为自身的主动、积极的需求。

四、 以儿童真言为底色------启迪灵动思维

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非自然性、非确定性、非对应性等特点,音乐就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只能靠听觉、想象,心灵去体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儿童的“真言”,不管它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我们都倾注最大的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通过对话,相互启迪,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锻炼其独特的音乐想象力与音乐表达能力,拓展其灵动创意的思维。

如在欣赏《潜海姑娘》(苏教版第十册第一课)一课时,我启发性地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有谁见过大海,你能描绘大海的美丽景色吗?”“你们有没有看过描写水底世界的动画片,如《大闹水晶宫》?”这一下子调动了学生脑海中的已有形象。我再适时地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尽情想象,自由发言。学生们的思维可活跃了,争相发言。请看这样两段描述(摘自学生听赏随笔):

描述之一:一开始音乐很轻很柔,就像是风和日丽、风平浪静的沙滩。突然一声强音,像是一位潜海姑娘“扑通”一声潜入茫茫的大海。音乐又变得欢快活泼,我仿佛看见闪光鱼漂亮的脊背上闪耀着的五彩斑澜的色彩,宛如晚上路边的霓红灯。碧绿的水草摇摆着扁扁的身躯,似乎在跳着海底迪斯科。披着“燕尾服”的鱼儿们,都来参加这个“海底音乐会” ……

描述之二:……号的声音响起来了,加上弦乐的拨弦,水面在猛烈地抖动着,原来是“海中巨无霸”虎鲨来了。鱼儿们都慌不择路想要溜走。潜海姑娘打开播音机,发出动听的音乐。虎鲨听了,晃了晃大尾巴,悠悠地游走了。于是,海底又开始了娱乐。大虾舞动着大钳子,均匀地倾吐着水泡,螃蟹挥舞着大钳子,敲击着贝壳,发出“噔噔噔噔噔”的声响;珊瑚礁在翩翩起舞;繁华的海底都市,生机勃勃……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富于想象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真是我们音乐教育教学的意义所在。在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写听后随笔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想象,提高他们的音乐想象力。我告诉孩子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在听赏时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进行遐想。音乐有限、创意无限。看,如此美妙的语句,如此大胆的想像,正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总之,童真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儿童本位”的思想,顺应儿童学习音乐的天性,研究儿童音乐学习的真实需求,善待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独特方式,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灵活设计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升儿童音乐素养。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在音乐课堂中放飞童真,自信、向上生长!

参考文献:

1. 赵建华 《童真语文——我的教学主张》南通日报2015.5.15

2.《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文荣获2015年南通市第九届教师专业发展成长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描绘阅读的秘密花园

         ——童真视域下的儿童阅读初探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曹越

【摘要】 站在儿童的视角下如何激发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教育者要立足儿童的内心,让儿童能够获得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在充分的激励和满足下,感受阅读的魅力,获得语言文字艺术的美的熏陶。

【关键词】童真;阅读方法;阅读评价 

 

阅读,儿童培育语文素养的第一要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丰富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是儿童语言能力提高越来越关键的因素,也是儿童热爱语言,习得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美的重要前提。

童真语文倡导教师们贴近儿童、走进儿童、成为儿童。走近儿童的视野,俯下身来为儿童,感受他们的真思、真力、真趣、真言、真情、真性,为他们描绘属于自己的语文阅读秘密花园。

一、观照儿童“真趣”,关注个性化阅读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表明,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这就决定了,小学孩童的阅读初体验是浅显的、看似幼稚的,他们热爱直观性强的读物,例如漫画书籍和绘本。如果此时教师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强制让儿童的读物趋向经典,会大大击退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发儿童的阅读逆思维。他们在阅读中感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阅读体验,感受不到快乐。阅读变成了枷锁,变成了禁锢他们的囚笼,如此,还怎么能够投入感情去进行阅读呢?

正如加拿大儿童阅读专家佩里·诺德曼所述:“最有意义的阅读正是儿童在自由阅读中获得的心灵感悟。”如果说成人的阅读趋向功利,那么儿童的阅读更应该顺应情趣。

1.给自由,放心爱阅读

在孩子阅读的初始阶段,凡是孩子愿意触碰的书籍,我们都要学会助孩子一臂之力,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去尽情翻阅。漫画也好,涂鸦也罢,他们在简单的阅读体验中感受书本的趣味,感觉书本的魅力。对于孩子来说,书本就是宝贝,他们愿意翻阅是最棒的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爱翻看,会成为孩子踏上阅读旅程最美好的第一步。

在和书籍建立快乐的伙伴关系后,每个孩子都会形成自己的阅读偏好,有爱历史传奇故事的、爱科技博览百科的、有爱情节曲折奇幻故事的、也有酷爱人文地理的。每一种读书类型都要给予尊重,提供相应读书选择,求同存异,扩大相应读书面。

2.重防御,用心助阅读

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书籍的种类繁多,良莠不齐。一些文字粗俗、内容肤浅,甚至思想导向偏执的书籍,教师要进行用心筛选,要让孩子在的阅读空间是健康的、积极的。不仅如此,一些书籍的选择还应该符合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顺应孩子的成长需求,循序渐进地为孩童提供好的阅读对象,让他们的阅读成长有一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

3.共呼吸,同心享阅读

现代的阅读观念中,倡导“亲子共读”,不仅是家庭的“亲子共读”,笔者认为校园中的师生共读意义更大,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吮吸书香,感受同一本书的魅力。在共读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彼此的读书心路历程,增加了学生对读物的兴趣,增进了师生的了解,更能够促进师生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读书的方法,不仅成为孩童读书的引路人,更成为孩童读书的同行者。

二、激发儿童“真力”,提供批量化时空。

儿童的能力的是无限的,他们的阅读的潜力也是不可估量的。要引发儿童的阅读热情,那么就要有充分给儿童接触读物的机会,营造读书的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充盈的阅读氛围中,孩子热爱阅读是顺其自然的事。

1.营造氛围,让阅读成为可能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那么孩童的阅读氛围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著名阅读专家崔利斯“全垒打书”也启示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大量的阅读空间。他认为许多孩子不愿意读书,其实是还没有遇上点燃自己阅读激情的书籍,大量的阅读空间让孩子的阅读成为可能。一般来说,若儿童并非来自书香之家,家长又不具备选书买书的能力,学校图书馆就成为儿童阅读书籍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首先需具有一批适合儿童阅读、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与书的相遇成为可能。

不仅如此,班级中也要建立相应的读书长廊或者读书角,藏书阁。用流动图书的方式,激发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书籍。班级图书角的藏书要经常更换,建立有序的阅读管理机制,让孩子能够在书香班级的浸润中走进阅读的美妙世界中来。进而根据学生的阅读喜好,建立作家专栏或者好书推荐角,让孩子对当代书籍有一个更广泛的接触和认识,顺应时代的进步,接触更多更新的书籍。

2.品读时光,给阅读提供空间

“晨诵、午读、暮省”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阅读时光。每天早晨来到校园,走进教室,孩子们沐浴着晨光,徜徉在诵读的乐趣中,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早晨。每周早晨读安排两到三次的诵读,模仿古人齐诵古诗古词或《笠翁对韵》,或摇头读,或打节拍,或抢读在诵读中感受快乐。

中午,利用一小时的午休时间,孩子们能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静静阅读喜欢的书籍,全神贯注,充分地感受书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亦或是饱览着千奇百怪的世界奥秘,激发出蛰伏在孩子心底的对读书的渴望。提供每天半小时的晚间阅读时间,让孩子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睡前与书籍相伴。

3.不求甚解,还阅读纯真模样

素读,就是在儿童“观其大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积累。正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因为提高语言文学素养必须拥有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淀,所以素读为儿童打开视野,拓宽接触的空间提供了可能性。使其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在认知能力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习得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要给孩子们提供大量阅读资料的同时,不要强逼着孩子精读每一本书,而是博览。就如旅行一般,要找到自己心中的胜地,先要饱览山河。

4.摒弃弊端,为阅读赢得地位

其实,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已经涌现出了很多勇于开拓阅读教学的老师,毕英春老师的“1+X单元授课教学”、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赵晓蕾老师的“自主对话教学法”……他们大胆创新,摒弃一学期围绕一本教材教的教学思路,扩充学生的阅读量。在他们的课堂中,是简洁明快、大容量、快节奏的自选阅读课程,这些创新之举,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与其煞费苦心字斟句酌、抠词逐句,不如另辟蹊径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读,读更多的书,更妙地去谈书、说书、议书。让学生真正的放松阅读,倾心阅读,自由自在地徜徉在作品的美妙意境中,构建自己的心灵花园。

三、引领儿童“真性”,体现多元化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底都有一种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孩子更具有这样的天性。因此要让孩子乐于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情感,展现自己在阅读中的真性情并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他们阅读分享的方法,刺激他们的满足感,使孩童在阅读中获得成就。

1.翻转阅读,“让读”也能如此诱人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刮起一阵旋风。它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让孩子的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其实,这样的方式在阅读中更值得运用。

1)目的翻转,真诚推荐

和以往的读后感和教师罗列必读书目不同,“翻转阅读”就是要让孩子的阅读体验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主动分享阅读体验。因此,阅读一段时间后会固定举行一次“推荐粉丝大会”,孩子们自主报名,将自己的喜欢的书籍全班推荐,想要阅读的同学在好书推荐信上盖章,得到盖章越多的书籍,就集体购买并进行班级图书漂流,并且评选“优秀书籍推手”。

2)角色翻转,变被动为主动

“翻转课堂”有一个前置学习的过程,微视频或者导学单帮助了学生带着经验和问题进行互动式学习。“翻转阅读”当然也是如此,当拿到一本新书时,感兴趣的同学们会组成一个阅读小组,他们根据书题或者书籍依据阅读方法的指导或者简介罗列阅读时想要了解的内容、探知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小组成员共同阅读。

但与“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不同的是,我们将阅读的内容,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来探索,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指引,互动的过程是以儿童的视野为主,辅之以教师的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

阅读之后,开展一个读书辩论会或者读书交流会,先前阅读过某一本书籍的同学不仅有了阅读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将这种经验分享给同伴,让同伴阅读之后产生共鸣或者分歧,从而展开阅读讨论。他们分享交流、讨论争锋、在互动中让阅读变得趣味无穷,增进同伴的参与感,增加了阅读的源动力。

2.多种方法,评价阅读

1)我的阅读“经历”

班级中,每个孩子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阅读卡片,他们每看完一本书籍,都会用三言两语或者是一篇完整的读后感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每月我们都将会进行一次阅读卡片的展示活动,评出“精读之星”“博览之星”等荣誉称号,颁发奖状。

2)好书排排站

班级本月的漂流图书以及同学的推荐图书将参加一次“好书排排站”的评选活动。由学生自己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书,并根据图书的得票情况,罗列“本月好书排行榜”选出排行第一的书,每位投票同学都要为本书写一句推荐理由并粘贴在读书角的醒目位置。连续一个学期都能留言的同学将荣获“好书星探”的称号。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孩子们有探索的欲望,有了解世界的兴趣。教育的萌发需要陪伴他们成长的老师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了解孩童的真趣,真力,真性。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的语言素养,遵循童真才能真正描绘出他们阅读成长的秘密花园。

——该文荣获2015年南通市第九届教师专业发展成长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智慧,在童真中流出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霞玲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通俗易懂的四句话,写绝了童真之意趣!记忆中的那节课,也让我真真切切领略到童真的魅力。

那堂课我带着孩子学习“首位不能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巩固练习环节,我们共同解答了一道书本练习题:市民广场运来84盆鲜花,如果每6盆摆一个图案,一共可以摆多少个?如果每7盆摆一个图案呢?从列式到计算都很顺利,第一种情况可以摆14个,第二种可以摆12个。可是,当写出答句后,一个意外倏然而至。张雯曦小朋友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个图案多放一盆花,整个就少了两个图案了呢?”“对呀,这里藏着什么小秘密吗?”这个问题似乎也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兴趣。

我知道,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看着孩子们闪烁着求知欲望的明眸,我决定调整计划:“小组内讨论讨论,这是怎么回事呢?”霎时,孩子们动了起来。凌雨辰小朋友第一个举手:“老师,能让我代表我们组到讲台上来说吗?”“当然可以啦!”“我画个图同学们就明白了。”说完,他把6个圆作为一组,在黑板上画了起来,一共画出了14组。“大家看,这相当于14个图案,也就是第一种情况,每6盆摆一个图案。”凌雨辰煞有介事,大声解说,我静静听着,其他孩子也听得很专注。“那怎么把它变成每7盆摆一个图案呢?”我忍不住在一边插话。没想到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下面的孩子纷纷举手,出谋划策,最后达成共识:“从最后一个图案里拿,给前面的图案每个添一盆。”我说:“拆一个图案够吗?”孩子们异口同声:“不够,要拆两个图案。”下面的孩子说,凌雨辰在黑板上画,他擦掉最后两个图案,再把前面每个当中又画了一个圆,这样就变成了第二种情况,每7盆摆一个图案。

“哦,原来是这样啊!”知道了少两个图案的原因,孩子们特别开心。看到他们那么投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先摆第二种情况,你会变成第一种吗?”“会!”孩子们信心满满,拿出纸和笔画了起来。“现在,在原来的基础上可要多出两个图案的!”我还是稍稍提示了一下。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我悄悄打开实物投影仪。因为我知道,肯定有不少孩子愿意展示自己的“成果”。不一会儿,数学课代表陈宇涵带着“作品”走到投影仪前。她介绍道:“我先是每7个圆一组,一共画了12组。后来,从每组中去掉一个圆,就有12个圆。再把这12个圆每6个一组分一分,正好分成两组,所以正好多摆了两个图案。”话音刚落,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微笑。

周国平先生说:“几乎一切伟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在他们眼中,孩子的心智尚未被岁月扭曲,保存着最宝贵的品质,值得大人们学习。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经历了那堂课,我对两位哲人的话感受更深,对童真课堂“教在起点、重在经历、贵在倾听、乐在分享”之真义理解更透,十六个字个个如珠玑,简明似神谕,只要我们努力践行,孩子们的生命定会打上更亮丽的底色。

——该文刊发于《名师之路》2015年第5